历史教科书里的重大错误古代根本没有ld

来源有听读书

01

在中国古代,每一次朝代交替几乎都伴随着农民起义。

在教科书中,农民起义被形容为农民反对压迫、争取权利的正义斗争。

但捋一遍历史上大的农民起义,会发现所谓的“农民起义”是一个伪命题。

“农民起义”要由农民来领导才名正言顺。

但事实上,中国历史上出现过多次农民起义,但几乎没有一次大的起义是真正的农民做主帅的。

两千多年来,在秦末农民起义、黄巾起义、南宋的钟相杨么起义等1次大规模起义中,其主要领袖为小吏出身的有9人(如刘邦、窦建德),商人出身的有8人(如黄巢、方腊),军人有4人(如陈胜、吴广),贵族子弟有3人(如项羽、李密),还有几人是小地主和宗教相关人士。

只有杨秀清和萧朝贵是烧炭的,勉强能被算在农民行列内。

农民无法成为起义领袖有其必然性。古时的农民长年在田间耕作,没有文化,既无法意识到造成自身厄运的原因,也没有能力提出恰当的政治纲领,生活经历的单一化更让他们没有相应的组织能力来领导一支起义军。

相比之下,小吏、商人等人不仅有一定文化,还见多识广,知道如何仿效朝廷体制,建立一套自己的规则。

再加上知识分子的参与,常常能使起义军迅速壮大。

刘邦、朱元璋正是因为有了张良、李善长等人的协助,才最终取得了天下。

而且,农民起义的目的应该要为农民谋利益,要“均田免粮”的。但事实上,大多数人在起事之初,所要谋求的都是个人富贵。

0

陈胜、吴广在大泽乡动员戍卒造反时,说了一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说明他们鼓动戍卒造反的承诺并非分田地,而是功名富贵。

戍卒们非但没有反抗地主阶级的意思,反而愿意追随陈胜、吴广打出的“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的旗号。

唐朝晚期的黄巢、王仙芝都是大盐商,因走私贩盐而暴富。

他们造反显然不是被生活所迫,也没有帮农民反抗地主的意思。

他们在造反途中也曾多次向朝廷请降。

公元年,黄巢上书,请求朝廷封自己为安南都护广州节度使等,但朝廷只同意给他一个四品小官,结果当然是双方没能谈妥,战争继续。

朱元璋出身赤贫,自己没有土地耕种,连农民都不如。但是他投身起义军的心思一点儿都不坚决。

当同乡好友来信要他一同投奔濠州(今属安徽滁州)的郭子兴时,朱元璋去找另一个朋友商量,那个朋友鼓励朱元璋参加。

朱元璋依旧犹豫不决,直到他出家的皇觉寺被烧,他无处可去时,还是先去算了一卦后,才决定投奔郭子兴。

到了濠州,当时的军粮是摊派下去的,有人主张该多让地主交粮:贫苦农民连饭都吃不饱,再交粮不是要他们的命吗?

郭子兴却认为,地主要少交些,因为本地只有数得出的几十家地主,交多了,地主吃不消,会逃跑;贫农小户油水少,但是人数多,一家交一点儿,汇总起来就多了。

朱元璋站到了郭子兴一边,显然没有为农民谋权益的想法。

03

尽管这些起义领袖在成就声势后,往往会打出“均贫富”之类的旗号来招揽人心,但在他们自己来说,目的再单纯不过,那就是推翻旧王朝,建立以自己集团为核心的新政权。

毕竟群雄逐鹿为的是问鼎中原,而不是农民的利益。

在参加起义的人员方面,通常所说的“农民起义”也并不准确:参与这种起义的人来自社会各个阶层。

秦末大起义先是由一群戍卒打响了第一枪,随后农民、知识分子、官吏和地主都起来相应,这才出现了《史记》中记载的“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既然黄巢、朱元璋这样的豪杰不是为了农民而造反,那么参与起义的农民应该是为了争取自己最根本的权益——土地吧?也不都是。

在历代起义中,不乏因天灾人祸导致饥民走投无路而冒险起事的,如新朝末年的绿林军。

洪秀全起事成功的原因之一也是广西自然灾害严重,农民无奈,参与起义。

但是随着起义军规模的扩大,很多参与者就非主动,而是被裹胁了。

李秀成在自供状中说,凡是参与的人,其房屋都要被烧掉,饥寒的乡人若回头,后面就有追兵。

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曾出兵北伐,北伐军也是沿路裹胁民众:

有跟着军队挑行李,后来被裹胁去的;有在赶集时被裹胁去的;还有的在城内看戏,不料太平天国的北伐军进城了,看戏者就被裹胁而去…

因为害怕被裹胁,有些地方在北伐军到来之前竟“人民逃亡,十室九空”。

被裹胁去的人只好跟随太平军造反,会写字的人就负责文书、不去打仗;老弱者和胆小者被安排去抬物品、烧火做饭;

剩下的青壮年则拿起长矛、刀剑,有太平军士兵在后面监督着他们上战场,谁要是退却,就会被当场斩杀。

对此,钱穆有精辟的解读:中国疆域很广,饥荒不是全部,也有持续时间,一两年后情形就会变化;

因一时一地的困难而起的变乱,起义领袖若想乘机扩大、延长,势必要裹胁良民,使他们无家可安、无产可依,只能追随自己,形成所谓的“流寇”。

04

除了被裹胁的人,起义军毁掉了更多平民的生活。

起义即仗义起兵,如果所行不义,那还是“起义”吗?在很多人的想象中,起义军所过之处一定是秋毫无犯,打破州城府县就要开仓放粮。

事实与此截然相反,起义军到的地方少不了烧杀掳掠,以致生灵涂炭。

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的李达就曾经说过,农民起义对生产力的破坏是严重的,“黄巢杀人八百万,张献忠屠尽四川人”。

在黄巢的队伍中,病死、饿死、战死者的总数在一百万以上。中原本来人口稠密,但到了黄巢败亡之时,已经纵横千里,渺无人烟了。

长安是当时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都市,曾被黄巢作为首都。

当唐军反攻,黄巢狼狈撤离前,他下令放火,将长安烧成一片平地。

从此长安再没有机会成为中国的首都。

李自成大军以纪律严明著称,但其所过之处,有家底的人家无不家破人亡。

他曾在攻破偃师(今属河南洛阳)后屠城,受害者大都是普通百姓。

张献忠在四川的屠杀更为知名,温江县(今属四川成都)“人类几灭”。

正因如此,很多起义行为在古代正统史书中的地位都很低。

即便是破坏性不那么强、也有自己的纲领的农民起义,其作用在很多时候也是消极的:

多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之后,社会生产力长期处于停滞、衰落的状态;有的农民起义之后,不但没有推动历史发展,还出现了分裂割据的局面…

总之,在历次大的农民起义中,其领袖不是农民,其最初目的也不是为了维护农民的权益,反而在起义过程中会对社会造成破坏,危害到普通百姓的利益。

如果说农民起义和农民密切相关,其关系大概也以负面联系居多。

版权说明:本文摘自于网络,可寻原始作者均注明,如果未注明者均不可查询,如原作者有异议,可联系平台留言,4小时内删除。

蒋介石秘访延安住窑洞坐矮凳一夜无眠

来源:历史黑匣子

蒋介石决定冒险视察延安

年,盛夏八月的陕北高原,两架军用飞机先后降落在延安临时机场,蒋介石一行陆续走下飞机来。

由于这是一次绝对保密的视察行动,只有几名经过特殊审查的中央社记者随行,他们拍摄的照片不能随便发表,要交由军方作为“重大消息”对外公布。

国民党胡宗南部队在年3月至年4月约一年间占领延安,这是中共党史和国共内战中一段特殊的史实。

蒋介石决定冒险来到延安视察绝非一时冲动,除了大造声势和政治宣传的需要,在这个国民党领袖的内心深处还有一种令他寝食不安的东西,说到底就是前所未有的危机感迫使他来向老对手毛泽东“登门取经”。

年8月,蒋介石视察延安

抗战胜利重庆谈判,蒋介石依然没有把土里土气的毛泽东放在眼里,但是仅仅时隔不到两年,事实证明他再次犯下致命的错误。

狂妄自大的蒋介石就是在一再遭受失败之后终于放下架子秘密来到延安,他以一种自嘲的语气告诉学生:来而不往非礼也。两年前我邀请毛泽东到了重庆,今天我来到延安回访,可惜的是毛泽东没有邀请我,是我不请自来。

取过小凳来亲自尝试

八月的延安,烈日当空酷暑难耐,蒋介石一行在部下簇拥下视察了杨家岭、枣园、王家坪等地。他看得很仔细,提出许多令人意想不到的问题,让胡宗南常常回答不上来。

在抗大旧址,蒋介石说,这就是共产党的“黄埔军校”了。他看见共产党的黄埔军校不过是一排简陋的窑洞教室,一切因陋就简,几乎没有像样的教具。黑板都是用木炭灰涂黑的,礼堂是露天的,标准配备是每人发个小凳子,朱德总司令和各级军官都在这里听课学习。

蒋介石用手在黑板上轻轻一抹,手指就留下一个黑印。他又取过小凳来亲自尝试坐了一下,小凳子太矮,已经60岁的他很不习惯,险些坐在地上,吓得宋美龄和蒋经国赶紧扶住他。

军事训练场地只有一些自制的木马、竹天梯等教具,越野障碍则是一座陡峭的崖壁,崖壁上留下许多人体攀爬过的痕迹。

当蒋介石得知大多数共军高级将领都在这里学习过,他沉默一阵才感叹说,若论设备,我黄埔军校和中央军校不知道比这强多少倍,可是会打仗的人反倒越来越少,你们说说这是怎么回事?

人们面面相觑,无言以对。

在一座山坡上,蒋介石看见大片土地被开垦出来。有人告诉他,共产党开展大生产运动、官兵一起开荒种田,比如三五九旅旅长王震就是著名的劳动模范。还有彭德怀,经常下田劳作,董必武是有名的纺线能手。

连毛泽东、周恩来也经常参加劳动,自产的粮食蔬菜基本上可以满足需要。蒋介石点点头,脸色阴沉。

下榻延安窑洞,一宿无眠

在王家坪,蒋介石走进毛泽东住过的窑洞,他看见窑洞地面是泥土夯实的,陈设简陋,炕上铺了一张木板。部下告诉他,毛泽东是南方人,不习惯睡炕。

一个吓得发抖的村民被带进来,蒋介石和颜悦色地跟他说话。

比如你见过毛泽东吗?答:是的,经常见。

问:他穿什么衣服?答:跟那些兵一样。

问:新的还是旧的?答:旧的,袖口打了补丁。

问:毛泽东穿什么鞋?答:布鞋,还有草鞋。

问:他跟你讲话吗?答:讲过。

问:讲些什么?答:他说额(我)家的红枣好吃哩。

问:你送给他的?答:没,他买的,给了额钱。

又问:还说什么?想想答:为啥陕北人不爱吃红辣椒?

问:你怎么回答?答:额说,吃了那家伙屁眼疼。

又问:他平时最喜欢吃什么菜?答:一个是南瓜,一个红辣椒。

问:平时有何爱好?村民想想回答:散步、逗孩子、开会、听匣子(收音机)。

问:几时睡觉?答:听说晚上不睡觉,早上睡觉。

村民走后,蒋介石走出窑洞,他登上山坡,看见天边已是夕阳西下,雄伟的宝塔山被灿烂的夕阳层层包裹,好像一支巨大的火炬在山头上熊熊燃烧。

这是一幅壮丽的图景,蒋介石心中一时涌出许多复杂的东西来,神情怅然若有所失。胡宗南低声向他请示,请回城里官邸用晚餐。但是蒋介石摇摇头,语气淡淡地告诉学生,今晚自己不走了,就住在这里。

是夜下榻延安窑洞,蒋介石一夜无眠。

蒋介石至死不肯释放张学良,临终前留下四字遗言,众人恍然大悟!

张学良剧照

张学良遭软禁后,宋子文、李烈钧、于右任和张治中等许多要人都为之说情,可蒋介石始终不予理会。年1月,东北军、西北军将领共同致电蒋介石,要求给予张学良带兵的自由。蒋介石说:“张学良自己要求读书,我怎么办?”

同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东北军将领再次提出把为国杀敌的自由还给张学良,蒋介石仍置之不理;而在召见东北军代表时,他却说:“汉卿(张学良的字)太年轻,小事聪明,大事糊涂,只因读书太少。我留他在这里,让他多读些书。”

九年后,政要们在政协会议上呼吁还给张学良人身自由,蒋介石让邵力子代自己讲话:“张学良的问题不是国法问题,而是家法问题,你们不要管啦!”到了10月,张学良请前来探望自己的张治中说情,结果蒋介石断然下令:今后任何人见张学良,都要经他亲自批准。

年1月,蒋介石被迫下野,于右任提出,为了增加与中共谈判的筹码,应尽快放出张学良和杨虎城。蒋介石却冷冷地说,“你们找李宗仁(时任中华民国代总统)”。

李宗仁答应了,当即给参谋总长顾祝同拍电报,要他负责落实。顾祝同了解蒋介石的用心,便推托说,这要由台湾省主席陈诚等人来办。

于是,李宗仁派人去台协商。陈诚说,蒋先生的事,他不便插手;私下里,陈诚却遵照蒋介石的指令,把张学良秘密转移。同年年底,蒋介石下达手谕,要严格审查张学良寄出的信件,把其通讯自由也剥夺了。

张学良剧照&本人

在旷日持久的拘禁生涯中,张学良自己也曾多次向蒋介石上书求赦,主动承担“罪责”,以求宽宥,并请缨赴战场,要与日寇决一胜负,“任何职务,任何阶级,皆所不辞。能使我之血得染敌襟,死得其愿矣”,希望蒋介石能“念及十年之情,怜及匹夫之志”,批准自己的心愿。

无奈,热面孔贴在冷屁股上,回回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蒋介石的策略,一曰置若罔闻,不予理睬;二曰水来土掩,虚与委蛇。

一次,戴笠报告说张学良太小气,连一根钓鱼竿也舍不得买。蒋介石却说:“你懂什么,这是暗示我释放他,要给他政治权力的钓鱼竿。”不久,蒋介石就叫人把一根从美国进口的高级鱼竿送了过去。张学良看到这鱼竿能伸能缩,知道蒋介石的用意,当即折断扔掉。

长期丧失自由、身心饱受摧残的张学良还以独特的方式提出了抗议:他特意捉了一只鸟,把它关进一个精致的鸟笼里,然后作为一件特殊礼品,托人给蒋介石送过去。蒋介石差人做了一个更大的鸟笼作为回赠,并捎话说:“我很爱鸟,你在山上多捉些鸟吧,我有的是笼子。”

年,张学良在铁窗熬过了0个春秋,受困于台湾也已整整十年,又正赶上蒋介石70岁(虚岁)寿辰,张学良抱着很大希望,把一只瑞士名表作为礼物托人送去,暗示岁月蹉跎,“管束”应该结束了。

蒋介石深知个中寓意,立即回赠一本年的年历,还有一双绣花拖鞋。看得出,他对西安事变那场羞辱始终耿耿于怀,决意要永远“管束”下去。

怅惘中,张学良写下一首诗,以自嘲的形式描述自己的懊恼:“落日西沉盼晚晴,黑云片起月难明。枕中不寐寻诗句,误把溪声当雨声。”

蒋介石何以长期扣住张学良不放?

一是怕,二是恨。

历史学家唐德刚曾问张学良,为什么蒋介石不放他。张学良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引用了国民党元老张群的一句话,说“怕我跑到共产党那边去”。张学良虎威犹在,正是其不能获释的重要原因。

在中原大战中,拥有强大东北军的张学良举重若轻,谈笑间化干戈为玉帛,成了当时全国最大的实力派。在蒋介石心目中,张学良就是一只威震神州的东北虎。

西安事变(高民生绘)

西安事变更使蒋介石领略了这只桀骜不驯、野性十足的东北虎的神威;而已经虎落平阳的张学良只要获得自由,仍然能够凭借老本,振臂一呼,啸聚山林,成为有影响、有实力的统帅,继续率领东北军横行天下。

蒋介石深知,军队就是命根子。西安事变前,红军、东北军和第十七路军在抗日救国大旗下相互合作,形成了时人所称的“三位一体”,总兵力达数十万之众。

事变之后,作为“东北王”,张学良既是东北军的主心骨,也是“三位一体”的重要支柱。扣住他不放,无疑是涣散乃至瓦解东北军和“三位一体”的关键所在;而“三位一体”内部离心力的日益加剧又为蒋介石长期扣押张学良提供了信心和保证。

杨虎城的话可谓一语中的:“张汉卿能回来,东北军内部有个中心,就不会出大问题,东北军与我们之间的合作也就比较容易……张汉卿不回来,整个团结成问题,我个人实在撑持不了这个局面。”

正因如此,蒋介石才决心把张学良扣押到底。每当历史出现转折或发生重大变故,蒋介石都要亲自过问对张学良的监禁事宜,唯恐出现意外。

年春,在重庆召开的全国政治协商会议上,中共正式亮出“释放张学良”的议题,蒋介石十分紧张,立即紧急部署,匆匆忙忙将张学良秘密押解到台湾,怕他在大陆被劫走,或者迫于政治压力被释放出去。

直到临终前,在同蒋经国谈到张学良时,蒋介石还郑重交代:“不可放虎!”

古人有“人之将死,其言也善”的说法,张学良大概料不到,他的这位“关怀之殷,情同骨肉”的老上级关于他的临终嘱告竟是这样断义绝情的四个字。因为这句遗言,张学良又被囚禁了15年。

这样决绝的交代,是怕他东山再起,重新占山为王吗?不像。被囚禁了39年、已经74岁高龄的张学良纵然不是一饭三遗矢,昔日的震山之威难道还存在吗?他身后的30万大军也已然灰飞烟灭,莫非他一个老头子还能重新向蒋家王朝发难吗?

只有一种解释:蒋介石害怕张学良获得自由后,会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口无遮拦地披露出种种有损于自己“光辉形象”的内幕。

除了怕,蒋介石也对张学良愤恨至极。

一恨张学良挑战了他的绝对权威,让他颜面无光、威信扫地;

二恨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促成抗日统一战线,最终让国民党一垮到底;

三恨张学良始终坚守原则,不作违心之言,不肯悔“罪”认“错”。

蒋介石

凡是了解蒋介石的个性、洞悉其为人的人,都知道张学良一经陷入他的牢笼,便是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

国民党元老胡汉民曾说过,蒋介石为人气量狭小,睚眦必报,不足以成为民族复兴的领袖。

另一位元老在谈到西安事变时,指出张学良亲自把蒋介石送回南京是失策:“蒋介石的秉性是世人皆知的,他地地道道就是《红楼梦》中的那两句话:‘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果然,他一缓手就把汉卿给囚禁起来,再无出头之日了。”

蒋介石强烈的报复心理就是张学良不能获释的直接原因。张学良让他委屈了13天,他就一报还一报,足足监押了张学良54年。

司马迁曾感叹:“怨毒之于人甚矣哉!”旨哉斯言。

专家发现七千年前少女尸骨,生前的死因令人心痛!改革开放前农村有多穷?

来源|凤凰网历史原文摘自《大转折的瞬间:目击中国农村改革》李锦◎著出版社:湖南人民出版社

作者|李锦

今天,你是否相信0多年前会有人过着这样的生活:一家三口挤在一张床上,床对面拴着山羊;90岁的老人一个冬天都睡在床上,因为没有衣服穿;病在床上的人,饭后不让洗碗,为的是饿极时能闻一闻碗里的香味。这是真的,这是一个记者年在沂蒙山一个普通村庄的见闻。

年,全国受灾,农民生活更为困难。这一年农村人口为8.03亿,全国农民人均年度纯收入仅有元,其中90%以上为实物,货币收入不足10%。

年,全国有万户农民的粮食只能吃半年,还有几百万户农家,地净场光就是断粮之时,从冬到春全靠政府救济,靠借粮或外出讨饭度日。同是这一年,约有亿人每天挣的现金不超过角,有.亿人每天挣1.64角,有1.9亿人每天挣约0.14角,有1.亿人每人每天挣0.11角,山西省平鲁县每人每天大约挣6分钱。

每天1角钱的收入,是包括粮食、柴草、棉花等等全部收入折算出来的。实际上,不少社队农民除了口粮外,再没有1分钱现金分配。如果社员有点家庭副业、自留地收入,还可以补充亏空,但在那个年代,连门前屋后的树都入了公,农民没有其他任何收入,仅有那1角钱的分配,穷困窘迫之况当不难想象。

统计数字是有说服力的,但生活中的事实更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一个春节,我从农历腊月二十二到正月初二在一个村住了整整10天,亲眼看到在贫困中挣扎的农民生活的悲怆。在这10天里,目睹那凄惨场面,心灵在一次次巨大的冲击中颤抖。尽管报纸一时还不能刊登这些,但我还是一次次按动快门,记下那些使人看了心酸的场面。

正月初一,走进一个姓鲍的现役军人的家。这间大概有十二三平方的小屋,四壁空空,屋角支着一张锅,因为烟熏火燎,墙壁黑得发亮。靠墙是石头垒起来的床,一家3口人挤在这张庆上,床对面拴着山羊。实在因为太穷了,只好人畜同居。我一进屋就明显闻到家里一股羊粪的膻臭味。做父亲的不无庆幸地说,老大到西安参军去了,比过去住得宽敞些了。

来到“老支前”王大爷家,是正月初一上午10点。这是一座斜依在半山坡上的低矮草房,墙是碎石片堆起来的,里面用泥巴糊着。老人在过年前两天没面吃了,嫁到山下的女儿送来一碗用豆腐白菜包的水饺。老伴90岁了,已病了很久,瘫在床上,听说闺女送水饺来了,嘴里直嚷嚷“水饺、水饺”,要起来吃。王大爷掀开被子,老伴竟一丝不挂,原来老人没有衣服穿,成天躺在这破被子里。只见大娘灰暗的皮包着骨头,肋骨清晰可辨,两条腿像是铁锨把一样细瘦。裹在她身上的棉被也已40多年了,硬邦邦的。带我来的干部说:“没衣服穿,躺在床上两年了,也没好吃的,可老妈妈命硬,今年90岁,就是不肯走。”

屋里有种说不清的味道,像是霉味,又像是臭味,干部赶快把我拉到门外。干部向王大爷介绍我是新华社记者,北京来的。老人伸出双臂抱住我,双眼紧瞅住,连声喊“领导,领导”。我打量一下,大爷脸上已布满老年斑,鼻涕流到胡须上也不擦,一根麻绳扎着黑棉袄,里面没有衬衣。乡干部一把把他拉开,说把领导衣服弄脏了。大爷很不好意思,忙伸出手想替我掸,可又不敢,抬起手顺便擦了一下自己的鼻涕。

干部说,领导来看你日子过得咋样?大爷说:“好啊,有吃有穿,托共产党的福。”明明已经断粮,连过年也不能吃上一顿饱饭,老伴衣服也没有,还在掩饰贫穷生活。大爷听干部介绍我是北京的记者,大着胆问:“刘司令还好吧”我感到诧异。老人说,他与儿子一起参加过打孟良崮,打双堆集,又打过长江。儿子当兵,他是支前的民工。到南京他就回来了,儿子为刘伯承司令站岗,当了警卫员。辞行时,还与刘司令一起拍了照片。后来独生儿因没有文化,老是头疼,便主动要求回家。

听了大爷的诉说,刹那间我有一种负疚感涌上心头,感到眼角发热。为了中国革命,沂蒙老区人民做出多大的牺牲和奉献啊!没有他们,哪有新中国,哪有社会主义政权。可是,他们的日子过得还是这么艰难!

沿着“老支前”家门前的路下山,到了抗日战争中老妇救会员王正英的家。老妇救会员病倒了,脸色蜡黄,呻吟不止,躺在一张床上,见来客了,想撑着起来,可欠欠身又倒下了,没有力气。掀开她家的锅,从没洗的锅底能看得出来,煮过玉米糊糊,还有野菜。揭开面缸盖,大约有三四斤玉米面,地上篮子里是野菜,这家人因为缺粮食,一天只吃一顿饭,要到下午3点才做饭。老妇救会员约60岁,头发蓬乱,倒在没有垫被的席子上。胃病发起来了,医院去,就在家熬着。问她年带村里妇女去孟良崮支前的事,她两只眼看着我,呆呆地,不讲话。男人替她回答:头晕,记不清过去的事。枕边有3个碗,碗底还有没有吃尽的野菜糊糊,老妇救会员不让洗,饿了就用舌头舔一舔,说能闻到玉米糊糊的香味。

接着,我们又找到支部书记老张的家,这个58岁的干瘦老头已当了1年干部。问群众为什么这么穷,他说“人懒”;问有没有办法,他说“一点办法也没有”。这个村处在半山腰,土地荒薄,小麦产量只有50公斤,人均口粮39公斤,老百姓靠借钱买返销粮。全村人均年收入只有9元,每天平均收入只有七分九厘钱,而且这还是实物折算出来的。也就是说,全年没有一分钱现金收入。家产在30元以下的有13户,这就意味着除去一张木床、一张破席、一床烂被和锅碗筷便一无所有了。村里有30多个光棍汉,有的娶过媳妇,可媳妇跟人家跑了。他家算混得好的,有一堆地瓜干,从地上堆满东边半个山墙,还有三四个“山东白干”酒瓶。与别人家不同的,他家有一扇门,很简陋的门,木条钉的。他说,村子就是有一条好的,从没出过贼,因为没有可偷的东西,所以也用不着关门。他的50多岁的老伴一直在旁边,手插袖筒里,听我们拉呱。出了他家,干部在路上介绍,这支部书记还是新郎官,刚成亲才3个月。他当了0多年干部,可也当了30多年光棍。不久前,看这女人的老伴过世了,才把她接过来,这女人在人家那边已当奶奶了。干部还介绍,听说这支书年轻时就爱上过这女人,因为他家太穷了,就跟了别人。没想到30多年村里一直穷,老张也说不上媳妇。有人说是老张有真情,在一直等候她。也有人说是女人看上老张家堆半墙的地瓜干,能吃几年。不管咋说,最后,老张还是得到了这女人,现在日子过得还是蛮和睦的。乡干部说,城里文化人知道了这事,说不定能编出个梁山伯祝英台一样的戏文哩。听了这曲折又令人心酸的故事,我特地又转身回去,为他们在地瓜干堆前拍了一张“结婚照”,拍照时他们都笑不起来,脸上流露出忧愁。临出门时,这对夫妇直把我们送出来,连声嘱咐“领导,好走”。

一个当了0多年干部的人到50多岁才娶上媳妇,这个村有那么多光棍汉,过不了多少年,这个村子不就会自生自灭么?

高岗的前半生:毛泽东称赞“高麻子这人能干事”

作者:温相

来源:《同舟共进》年第5期

年8月9日,高岗的半身铜像在陕西省横山县武镇乡高家沟村高岗的故乡落成。据有关报道介绍,参加者有百姓逾千人。这个曾经跟随刘志丹,参与创建中共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历史人物终于魂归故里……

“跟定志丹闹革命”与高岗三次遇险

高岗,原名高崇德,字硕卿,自小家境贫寒。高岗的降生给家里带来了一线希望,全家节衣缩食供他读取横山第一高级小学。在横山高小期间,高岗积极参加学生运动,担任学生自治会主席并因此被高小开除。但他很快又被著名进步人士、时任榆林中学校长的杜斌丞招收入校。榆林中学和“绥德四师”(绥德第四师范学校)可谓陕西革命史上的政治摇篮,后来名震西北的革命领袖刘志丹就是从榆林中学走出来的。进入中学的高岗可谓如鱼得水,频频参加校内的进步活动,引起了校内中共党组织的







































公益爱心援助定点医院
白癜风的食疗


转载请注明:http://www.offidachina.com/gjzc/2102.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