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舌尖上的残忍

作者:曹保印

中国人的“吃祸”,也就是“中国人舌尖上的残忍”。

“祸”,祸害的“祸”。在最近一段时间,《舌尖上的中国2》,开始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很多人看了这部纪录片,口水连连,和《舌尖上的中国1》相比,口水流的一点儿都不少。说实在话,我在看《舌尖上的中国》的时候,也同样被美食的魅力真真正正的俘虏。以往那些平平凡凡、普普通通的食品,经过纪录片导演的精心的设计和拍摄,让人感觉到一种神奇的魅力,以至于很多感叹,活在中国那是真舒服,有那么多的美食让我们享用,因此我们的人生是那么的美好。

是啊,《舌尖上的中国》向我们呈现出的这些美食,确确实实让我们享受了口腹之欲,让我们感受到在今天这个世界上,还可以享受到那么多的美食。但是,如果真正来看我们中国人的烹调史,中国人的饮食史,你会发现,美好的东西虽然存在,但是,很多不美好的东西同样存在,并且是大量存在。

在中国的饮食文化史上,包括到今天的中国的饮食现实史上,我们看到,中国人在吃的方面可谓达到了一种饥渴。所以说,普通中国人见面的时候,最常问答的话就是:“今天你吃了吗?”“吃了。”“吃”,成为中国人人生中全部的主题。为什么中国人对于吃如此情有独钟呢?以至于“吃”成了人们打招呼的一种方式呢?“你吃了吗?”这个提问背后所传递的就是,你是不是“没吃”?“没吃”,并不是担心没时间吃,而是担心你没钱吃。吃了上一顿,你是不是有下一顿呢?从这个细节,你就可以看出来,中国的历史虽然那么长,老百姓最在乎的、最担忧的还就是一个“吃”字。

为什么?按照心理学的发展阶段,“吃”,那只是最低的层次,也是最基本的层次。人活在这个世界上,无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吃”那是第一位的。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铁打的罗汉,他也得吃。而中国人又为什么这么在乎吃呢,恐怕这和中国人长期以来没有吃饱有关。《舌尖上的中国》给我们呈现出来的是“吃好”,而传统的中国人最在乎的就是“吃饱”。你别看历史书上写的这个盛世、那个盛世,事实上,普普通通的中国人,长期以来是很难吃饱的。就算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巅峰期,像唐朝、宋朝、明朝、清朝这样的一些时代,中国的老百姓基本上是处在半饥半饱的状态,并且这种半饥半饱的状态,随时可能会由于天灾人祸,而变成不饱,变成了忍饥挨饿。由此,就造成了中国人对于“吃”,可以说极为在乎。“吃”成了所有生命的主题,也成了所有生活的内容。

正是因为始终停留在吃的层面,因此,中国人的精神追求才显得那么苍白。正是这种将所有的生命都凝聚在“吃”这个字上,中国人才做到了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土里钻的,无所不吃。这种“吃”,达到了令人恐怖,甚至令人作呕的状态。

美国传教士亚瑟·史密斯年来到中国,通过对当时中国社会的广泛接触与观察,他写出了《中国人的脸谱》一书。在这本书中,在写到中国人的吃时,他有这样的详细表述——

“现实中还存在这样一个事实,亟待引起人们的







































北京白癜风医院哪最好
海南最好的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offidachina.com/gjzc/3241.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