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文化游,你还留意过家门口这些巷子

白癜风早期能根治吗 http://m.39.net/pf/a_6698604.html

正值暑假,各地暑期亲子游、文化游不断升温

其实不必出远门,南京古巷众多

不光有历史意义,名字也奇怪又有趣

明瓦廊、估衣廊、泥马巷、饮马巷、鸡鹅巷……

这些耳熟能详的名字背后

是否知道它的故事呢

龙膊子

太平门外东侧的那条路叫“龙脖子”还是“龙膊子”?答案是“龙膊子”。

出中山门沿着城墙边的明陵路向北去,沿途经中山植物园后,再沿植物园路向西经紫金山索道出发站,顺太平门路往太平门方向的这一条弯弯曲曲的路,就叫龙膊子路。

▲紫金山最早叫钟山,远远望去像一条盘曲的巨龙。龙膊子东连钟山第三峰,西接富贵山,是“钟山西麓”余脉,地形弯弯曲曲,状似龙的一条“脚膊子”而得名。

鸣羊街

鸣羊街位于老门西,集庆路与仙鹤街交汇处的南侧。

羊的叫声是“咩咩”,“鸣”是形容飞禽的叫,“鸣”和“羊”这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字怎么能组到一起,成了地名呢?

原来,鸣羊街位于花露岗附近,传说花露岗上曾有凤凰停歇。凤凰在此朝阳而鸣,台下的老街就被称为“鸣阳街”。后来,地名传着传着走了样,讹变为“鸣羊街”。

神马路

“神马路”这个名字,可是从明朝开始就启用的。

马群一带在明朝时是全国最大的养马场,所以才会有许多与“马”有关的地名,比如金马路、黄马路、青马路、神马桥等。

▲可是“神马”这个名字又是怎么来的呢?

据民俗专家的介绍,关于“神马”这两个字有两种解释。

其一,与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有关。朱元璋在九华山祭祀完,从山中出来,在外等候的一匹马抬起了前蹄,朝他恭贺,比较神话。

其二,这一带作为养马场,与马关系密切,加上“神”字,寓意十分吉祥。这一个解释就比较实在了。

大锏银巷

大锏银巷位于汉中路平行的北面,西至上海路(距汉中路上海路路口约米),东至慈悲社与沈举人巷接头。以前被称作涧银巷,后来因为讹传才成为了锏银巷。

念锏(jiǎn)不念锏(jiàn),曾经多次有网友评论为什么叫“大贱人巷”。

其实“锏银巷”的由来非常有典故,“锏”,是指明代的一种兵器;“银”,是指明代的“银作坊”;“锏银巷”即指明朝军队的军械作坊。

▲由于地名比较古老,再加上大锏银巷经过拆迁之后,以前住在这里的人基本都搬走了,所以对于地名的具体来历还是知之甚少。不过你只要它真的不是骂人的就够了。

泥马巷

这条小巷位于中山南路桥西南,绒庄新村南侧,东起绒庄街,西至评事街。

泥马巷在明代就有记载,至少有年的历史了。

相传这里是“泥马渡康王”的遗址。清代道光《金陵揽胜诗考》称:“泥马巷,宋高宗南渡避难,骑马渡江至此,始知为泥马。”并有诗曰:“康王渡江乃神助,马涉江流如涉路;到此鞭马马不行,知为泥马奇千古”。

饮马巷

饮马巷位于中华门镇淮桥西。

南宋时金兀术攻进建康府,直奔内桥王府想活捉高宗,此间康王正领一班臣子沿小道向南门逃去,快到南门时,康王的坐骑突然烦躁不安,引颈要嘶叫,拉马勒缰也无法控制,马的嘶叫必引来金兵追杀。一小臣告之,马渴须引水。他们在小巷中找到水井,却无水桶在井下提水,最后在百姓淘米的水缸中让马饮足水,然后才逃出南门。

从此,这条小巷被人称为饮马巷。

▲不过,很多人都读错饮马巷,饮作“给牲口喝水”的意思时,应读“yìn”。

养虎巷

养虎巷,呈东西走向,紧邻护城河南侧,东起双桥门、土城头,西与扫帚巷相连接,全长约米。

关于养虎巷,就有两个故事。

其一:根据史料记载,朱元璋定都南京后,在大修城墙、宫殿的同时,也不忘顺手给自己修个皇家动物园,而地点就在御花园一角。不过一些身躯过于庞大,或是野性未驯的猛兽,都被安置在皇城之外。养虎巷,就是其中之一,这里是朱元璋圈养各地进贡猛虎的地方。

其二:看过历史剧的人都大概了解,这皇帝当久了,身体状况一般都不太好,朱元璋也不例外。朱元璋安逸日子过久了,长时间缺少活动,四肢关节疼痛难忍,宫中御医开出虎骨泡酒的药方。朱元璋喝了以后感觉效果很好,便下旨在城外圈养老虎,以便自己和皇室人员能随时喝上虎骨酒,而地点就选在现在的养虎巷以及再稍南一些的养虎仓一带,

煤灰堆

煤灰堆是一条紧挨着中华门的古老小巷,与糖坊廊、小百花巷相通。

据说清朝时,这里住了一位姓梅的大富翁,一场突如其来的火灾将他家变成了一堆灰烬,人称“梅家灰堆”,后来误传为“煤灰堆”。

▲于是将错就错,变成了地名。

闺奁营

洪武路上有条小巷叫闺奁营。

相传,在明朝洪武年间,其名“美人巷”,因朱洪武的第九个嫔妃卢妃曾居住在这里而得名。据说卢妃进宫时,她的金银细软闺中妆奁,摆满了整整一条巷子,朱皇帝派了一个营的人马前来迎接,后来军师刘基便将此巷的名字改为了闺奁营。

▲旧时闺奁营是专门出售陪嫁物的小巷,卖脚盒、梳妆台、铜脸盆、铜痰盂、丝绸、棉花等,就在内桥东北侧,大约长余米,街名源于元代,至今有年历史,《明代南京城图》、《同治上江两县志》均载此名。

明代为适应需要,便利行人,于某些街道两旁建立了官廊,既可遮阳又可避雨。

这样,便出现了许多带有“廊”字的地名。

明瓦廊

明瓦廊,位于南京市秦淮区中山南路西侧,南起大香炉,北至石鼓路东口。

明瓦,即是一种瓦片,用蛎蚌的壳磨制而成,薄而透光,可覆于屋顶,或嵌入窗棂。

但明代南京的许多明瓦并不是用这种原料做成的。南京不产海蚌、海蛎、蚝之类,要获得它们就得千里迢迢从海边运来,其质硬而脆,加工时稍不留神就会破碎,成本很高,因此南京人用它们作装饰得较少。当时南京大量的明瓦是用羊角熬煎成胶,然后再挤压成薄片而成,成本低,且坚固耐用。

▲明瓦廊之名,源于明初,为明清时的主要商道之一,其路面较宽,中间是官廊,商铺栉比,是商业繁华之地。在明朝的地图上就标有明瓦廊,可见它在当时就已经很红了。

糖坊廊

糖坊廊位于城南中华门内镇淮桥西北,东南起中华路,西北接长乐街。

原名叫灭街,后讹化为篾街,再后来,因设糖作坊于此,故而得名。

糖坊廊位于门西地区,和门东的糟坊巷、附近的大油坊巷、白酒坊遥遥相对,是明代副食品加工作坊群,目前糖坊廊保存相对完整的清代菱形河房,就是当年一个陶姓大款的豪宅。

估衣廊

在中山路与北门桥之间有一条古老的小巷——估衣廊。

估衣廊本以卖旧衣而著名,几十年前,每天早上还有很多四处收购旧衣的人赶到那里卖旧衣,早上六七点钟到十点多钟,买卖旧衣的人把这条小小的巷子挤得满满的。现在旧衣市场在这里已绝迹多年。

鸡鹅巷

南京有两个鸡鹅巷。

古时的人取街名地名很直白,估衣廊是卖衣服的,鱼市街是卖鱼的,鸡鹅巷当然与鸡鸭鹅有关。

确实,二者都是明代买卖鸡鹅的固定场所,后因成巷得名。

其中一条位于城南上浮桥北彩霞街之西,后谓小彩霞街。年,小彩霞街又拆建玉带园;另一条鸡鹅巷则位于南市洪武北路北段东侧的街巷。西起洪武北路,东接一枝园。清《同治上江两县志》曰:“鸡鹅巷,明马士英宅在此。”由此可见,南明时期,权相马士英就住在这条巷子里。

青石旧巷斑驳砖墙

仅新世纪以来

就有多个老地名从南京地图上消失

朱自清说

“南京是值得留连的地方”

这些老巷子还等你细细探寻

紫金山新闻综合整合,素材来源:南京文旅、扬子晚报、南京发布、南报周末



转载请注明:http://www.offidachina.com/gjzc/407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