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大师班第二季人类为什么喜欢猫
编者按:上节课卢老师以银狐的驯化引入,与孩子们探讨了人类驯化犬科动物的过程。
本节课上,卢老师从温顺的小猫咪聊起,与孩子们分享了人类祖先如何从猫科动物的爪下“死里逃生”及其给人类社会带来的深远影响。
01
人类为什么喜欢猫?
课程一开始,卢老师带孩子们回顾上节课的思考题:“人类为什么喜欢猫?”
孩子们提出猫的性格温顺且没有狗那么活泼好动、不拆家。还有孩子表示,猫的大眼睛、小鼻子符合人类审美,讨人喜欢。
卢老师分享道:“家养的猫离开人类的喂食,难以独自生存。但是我们并没有创造它们亦无从控制它们。人类与猫与其说是从属关系,倒不如说是同谋更为恰当。”
六七百万年前的非洲,我们的祖先开始陆续从树上转移到地上生活,而在这之前,猫科动物已经占据食物链顶端很久了。
这是一张猫科动物与人类祖先的真实尺寸对比,卢老师提问:“面对如此强大的敌人,人类是如何活下来的?”
孩子们猜测人类祖先可能开始制造工具,或者采取了牺牲个体的方式,来保证群体能够存活。
不论是山狼还是土狼,所有的食肉动物都无肉不欢。肉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脂肪,且易于消化,所以被这些动物视为“上品”。
但是肉亦来之不易,因而就算是所谓的肉食动物,还是会摄取肉以外的其他食物充饥,例如我们熟悉的大熊猫。
02
为什么熊猫吃竹子
卢老师继续提问:“为什么熊猫吃竹子呢?”
有孩子结合上节课提到的新仙女木事件,认为熊猫是被迫吃起竹子的。新仙女木事件导致了气温骤降,大量动物死亡,肉食来源减少,但一部分熊猫的祖先恰巧能够消化竹子,因此这部分种群得以延续,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事实上,除熊猫外大部分猫科动物对肉类的需求极高,犬类可以将就吃素食,而猫必须摄入动物蛋白,因为它们自身无法合成脂肪酸。且猫科动物需要摄取三倍于犬类的蛋白质量,幼猫则需要四倍。
虽然猫科动物用于咀嚼植物的后排臼齿已经萎缩退化,小得像乳牙,而它们其余的牙齿都极长而尖利,如同一排刀斧和剪子,赤手空拳的人类祖先想在猫科动物的眼皮底下夺食,毫无胜算,甚至还会有被吃掉的可能。
03
为什么新西兰的村庄禁止养猫?
在新西兰南岛靠近南极的附近,有一个村庄自年起禁止养猫,卢老师提问:“为什么这个村庄要禁止养猫?”
孩子们认为猫对于地方物种,特别是昆虫与鸟类的破坏性极强,导致了其他本土生物难以生存。
卢老师补充道:“新西兰岛上的许多鸟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没有天敌,导致它们丧失了飞行本能。”
家猫最早是由欧洲人带到新西兰的,尽管被家养,身体内仍有着杀戮本能,会大量扑食这些鸟类,对当地生态造成不可逆的影响。”
此外,空间对于野生猫科动物的存活极其重要。雪豹原产于亚洲中部山区,中国的天山等高海拔山地是雪豹的主要分布地。其皮毛为灰白色,有黑色点斑和黑环,尾巴长而粗大,有“雪山之王”之称。
雪豹对于生活领地的要求非常高,需要方圆50公里的活动范围。而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也进一步压缩了雪豹的生存空间。
04
为何没有万年前的人类化石?
年人类学家在埃塞俄比亚发现了发现了许多化石骸骨,其中包括一个小个子的全身大部分骨架,她后来被称为露西。
露西去世时是一个成年女性,身高不到1米,臂长而腿短,身体结构极像猿。
化石记录并未向前延伸到人科的起源时间,按分子遗传学推论,这一时间约为万年前。
“为什么我们找不到万年前的人类化石?”卢老师鼓励孩子们大胆猜想,真的只是因为探测范围与科技检测水平的局限吗?会不会与猫科动物的捕食有关呢?
世界上保留完整的最古老的人属颅骨是发掘于格鲁吉亚德马尼斯的5号颅骨,而它的发掘地很可能是已经灭绝的巨型剑齿虎的露天野餐场所。
在肯尼亚,那里的美洲豹专门猎食狒狒。强悍的狒狒面对豹子时,尚无招架之力,更不用提身材矮小的人类祖先了。
这种被猫科动物捕杀的压力也很可能促成了我们体型和体态的塑造,高而直立的躯体使得我们能够眺望更远的地方,而群居生活带来了安全感,以及促进了人类交流方式的复杂精密性。
05
肉从哪里来?
人类最早的吃肉证据要追溯到万年以前。在埃塞俄比亚的迪基卡,人们发现了偶蹄类动物骸骨上的切痕,可见我们茹素的祖先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肉割下来;在其他地方,他们甚至凿穿了骨头以吸食丰厚的骨髓。
卢老师提问:“肉从哪里来?”孩子们猜测肉的来源于第一种可能性是因为某些意外捡到一些烧焦的动物尸体,第二种是捡食其他动物捕食过后的残骸。
第一口的来源我们已经无从知晓,但可以肯定的是我们祖先尝到了富于营养和氨基酸的第一口肉后,便“欲罢不能”,想法设法获取更多的肉类,甚至开始制作吃肉工具。
这是目前已知的最早的工具是在非洲发现的约万年前的阿舍利手斧。它的主要用于从骨头上刮肉,哪怕是其他动物吃剩下的一点点边角料,人类祖先也趋之若鹜。
对于肉食的渴望成了我们精进石器工具的动力。因为想获得更多的肉,我们需要具备对周边环境敏锐的洞察力、有效的交流以及准确的预判。如果没有食肉的驱使,我们不可能进化成现在的样子。
我们祖先脑部体积最大的飞跃发生在大约80万年以前——那时人类已经学会利用火来烹制肉类,以延长其保存时间并便于携带。
几十万年之后,我们终于能够独立杀死大型猎物。
猫和人之间原本悬殊的力量关系开始向势均力敌过渡,这是一场我们沉甸甸的大脑与它们结实的肌肉之间来之不易的较量。
课程结尾,卢老师也给孩子们留了一道有趣的思考题“虎骨酒真的有疗效吗?”期待孩子们的精彩推理!
往期回顾
「少年大师班第二季」为什么说狗是人类最好的朋友?
「少年大师班第二季」我们还能吃多久的海鲜?
「少年大师班第二季」一场全球性蜜蜂危机正在到来!
「少年大师班第二季」什么是动物?
「少年大师班第二季」在食物充裕的今天,我们该如何跟孩子解释粮食的宝贵?
「少年大师班第二季」植物的达·芬奇密码
「少年大师班第二季」植物也有“嗅觉”吗?
「少年大师班第二季」花儿为什么这样“香”
「少年大师班第二季」植物能“看见”这个世界吗?
「少年大师班第二季」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少年大师班第二季」植物对地球而已,意味着什么?
「少年大师班第二季」宇宙真的存在外星生命吗?
「少年大师班第二季」桁架结构大挑战:在探索中学会提问
「少年大师班第二季」谁说伟大的艺术家不懂数理化?
「少年大师班第二季」抽象概念与现实生活结合,带你了解结构工程的秘密
「少年大师班第二季」扑克牌塔挑战赛:揭开建筑与结构的真相
「少年大师班第二季」感受结构的力量——棉花糖塔大战
「少年大师班第二季」隐藏在建筑里的秘密
「少年大师班第二季」比起冰冷的知识,我们更要引导孩子思考为什么要学习
本课程由德稻教育青少年儿童素质教育品牌国子郡提供,打造学校、家庭之外的第三成长空间,重新设计学习体验,以PBL项目制教学预演未来真实生活,培养坚毅、果敢、放眼未来的心智,让课外的社区生活伴随孩子在喜悦中成长。
作为行业领先的创新教育内容与综合服务提供者,德稻教育整合全球创新资源,致力于帮助中小学一线教师从构建STEAM+R知识体系到具体教学应用形成完整的理论及实践体验,为教育从业者及广大家长和小朋友提供一站式STEAM+R教育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解决方案。其中包括为教师提供清晰的STEAM+R课程实施建议,指导教师设计和组织项目制教学活动,分享课程实践经验,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创新教育。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转载请注明:http://www.offidachina.com/gjzc/41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