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角拯救野生动物计划也许弊大于利
?JIMINLAI/AFP/GETTY
利维坦按:
“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作为一句广为人知的宣传语,自然说中了要害——问题是,如何杜绝买卖?买卖的背后虽说是利益(暴利),但人们的过时观念也起到了重要作用,比如犀牛角、穿山甲、虎、熊等等的药用价值(不得不说,这些观念在以中医为主导的亚洲国家尤为盛行),于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是,如何说服那些人放弃这些观念呢?非朝夕可改。不仅如此,正如本文所指出的,禁止野生动物的贸易禁令必然会挽救那些濒危物种吗?答案是或然的。如果上升到哲学层面,则是人类中心主义者和环保主义者的持久争论——前者的“人类至上”这个说法至少包含了以下的信息:人类是地球上乃至宇宙间最核心或者最重要的物种,评价现实的真实与否亦依靠人类的视角。因此,决定杀戮哪个物种也是由人类的优越性决定的。不过话说回来,不论什么主义,我们终究还是出于自身的目的来保护其他物种的生态平衡,这就像“地球从来不需要保护,保护的只有我们自己”,最终智人的结局如何,只有上帝知道了……年4月,新加坡海关官员在南海岸某港口见证了触目惊心的一幕。一批从尼日利亚运往越南的集装箱,打着运输冷冻牛肉的旗号,暗藏了许多沾满血污的麻袋,麻袋里有整整13吨血迹斑斑的穿山甲鳞片,这种类似食蚁兽、唯亚非两洲独有的动物被犯罪分子活生生剥下了鳞甲。据称,此次涉案价值约为万美元(约合2.54亿人民币),是近年来全球范围内性质最恶劣的走私案件。
亚洲人之所以捕杀穿山甲一是因为其肉质鲜美,二是因中医认为其鳞片可以治疗关节炎等疾病。目前,现存的8种穿山甲全部处于渐危或濒危状态。年,多个签订过《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的国家开始严禁穿山甲跨境交易。CITES对濒危物种交易的管控最为严厉,与此同时,缔约国在出口尚未濒危但有过度开发之嫌的物种时,必须取得相应的许可证。
保护组织因穿山甲禁令而欢呼雀跃,他们认为这是对野生动物非法交易(涉案数十亿美金)的一记迎头痛击。但某些科学家与研究野生动物交易的专家却担心CITES颁布的禁令可能会适得其反,鼓励非法贸易。佛罗里达大学的野生动物生态学家布雷特·舍费尔斯(BrettScheffers)说:“禁令只会让受保护的动植物变得愈发稀有,进而导致价格与需求节节攀升,将它们推向灭绝的境地。”牛津大学专攻野生动物交易研究的可持续性经济学家迈克尔·萨斯·罗尔费斯补充道:“缺乏强有力的监管也会让非法贸易更加猖獗。”
举个例子,年,某项针对黑犀牛的国际贸易禁令让犀牛角的价格在短短两年内狂涨了10倍,刺激了偷猎行为,进而使某些地区的黑犀牛濒临灭绝。年颁布的红木贸易禁令让这种珍贵的木材变成了贩卖次数最多的濒危物种之一。
(
转载请注明:http://www.offidachina.com/gjzc/51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