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女大学生服毒自杀,千字遗书控诉禽兽父
来源:花瓣志(ID:iihuacao)
又一位大学生自杀了。
结束生命前,留给世人的是一篇逾千字的长文遗书。
她写了很长,但字字泣血,句句含泪。
我希望你能耐心读完它。
因为这不是一个人的悲剧,这是千万个家庭的写照,可能你也会看到自己的影子。
不知道看到这里的你们是什么心情。
但全篇看完的我只有一个感受:
被扼喉的窒息感。
即便她的笔触温和且平静,还是弥漫着如乌云密布久久不散般的压抑。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女孩?
温柔、有礼、善良、敏感。
给室友道歉,因为自杀在宿舍给她们添麻烦了;
给男友道歉,因为离开让他伤心了;
给其他所有人撇开关系,注明自己死亡与他们无关,
这样死后就不会有媒体打扰他们了。
她死前惦记的,全部都是不要给任何人造成困扰,
在她看来,这是比自己的死亡更重要的事。
她死后呢?
用一个被伤害得残破不堪的灵魂,
祝福所有看到文字的亲人、朋友、同学、陌生人,人人有份。
“爱你们,你们要好好生活下去呀!”
“再也见不到了,那就祝大家早安、午安、晚安。”
可她二十多年来过着什么样的生活?
打压、操控、暴力、逼迫。
看看里面的文字:
“不要救我”的祈求,出现了5遍;
“千万不要”的拜托,接连用了3次;
“我真的受不了”“我累了”“我活得真的好压抑”……
类似如此带有放弃语气的短句,充斥着这封告别信。
她的经历,你甚至没办法不同情:
童年时期,“我”被那本厚厚的语文词典砸了,吓得当场尿裤子;
小孩子的“我”,不愿意洗头,爸爸一个巴掌打过来,鼻血横流;
“我”洗澡划破了脚,他恶狠狠地诅咒:“怎么不把你的脚割断”;
高三“我”恋爱了,在学校门口被他当众暴打,骂“我”婊子贱人妓女,第一次那么狼狈。
看着弟弟高考失利被数落:“你怎么不死在考场上”;
看着妈妈被家暴,一次捅了一剪刀,一次鼻子打骨折;
哦,当然还有看起来是最后一根稻草的:
爸爸不允许她按照自己的意愿考研,只能服从安排当不喜欢的选调生。
放眼未来,依然要活在父亲的掌心中。
看不到光的日子,她连最后一点坚持的理由都没有了。
像是溺水之人拼死挣扎,手脚扑腾向上抓,也只有空气和无尽的绝望。
一瞬间泄了气,就会迅速沉底。
挣扎的阶段,她也日日活在恐惧里。
害怕生病;
害怕意外;
害怕男友暴露;
害怕穿衣打扮不合爸爸的要求被骂;
害怕此时平和下一秒就暴躁打骂的喜怒无常;
甚至害怕自杀被知道,也下意识表露出恐惧。
“我爸爸太凶了,要是没死成,怕是又要骂我了吧。”
“这一段就不要给我爸爸看了,我怕我爸做什么偏激的行为。”
日夜担惊受怕,时时胆战心惊,处处如履薄冰。
试问谁能前二十年如此,往后如是地忍受这样的生活呢?
遗书的最后,她配了一张摘抄图,上面是《狗十三》的台词。
电影内容我们都知道,13岁的少女李玩被夺走了心爱的狗狗,母亲扬言要送去狗肉饭店。
叛逆的她最终在父亲的暴怒中,成长为一个顺从的孩子,吃下了那块“狗肉”。
“你看,这个孩子多懂事啊。”
“你怎么知道她是不是害怕、沉默和妥协呢?”
这句话,是李玩的心声,也是她的心声。
心碎悲痛外,描述轻生行为,
她的语气是欢乐加快的,她说是解脱。
死亡,终于使她单方面完成了“放过彼此。”
但她通过最极端伤害自己的方式解脱了,
还有无数个“她”担当着亲情里的囚徒。
从数字变成现实,还有多少个霸道权威的父母,就有多少个同样深陷漩涡的孩子。
偏执的父母杀死好孩子,
克服来自父母的PUA,不幸成了这些孩子的第一课。
这可能是第一个在遗书中,明确把自杀归因于原生家庭和自己父亲的。
还有很多人,终其一生都无法逃离亲情的勒索,坠落其中,不能自救。
知乎一位博士毕业,今年已经33岁的大学老师,就讲述了自己的真实故事。
他的父母一方面什么都管:
二年级的暑假作业,父亲随手翻了翻,
看到他的数字“9”没带钩,就强硬地让他把整本作业的“9”都给改了一遍。
尽管我们都知道,这没有任何必要。
更像是在孩子面前显示自己的权威,强化自己的地位。
读博压力太大,不想进修,母亲把“你不去读博,我就去跳xxx大桥”挂在嘴边。
恋爱的两任女友,都是在母亲的干预下分的。
拆散的原因也很老朽——生辰八字不合。
离谱的是,他都不知道自己的生日是什么时候。
一方面又什么都不想管:
没有人管生活饮食,他不能按时吃饭不能按时洗澡不能按时睡觉,
睡不见光的储物间,饿得面黄肌瘦。
父亲给过的生活费,几十年加起来也不过元。
喜欢语言羞辱,却没有任何心理负担:
自小没关心过学习,4岁那年,父母心血来潮要检查作业,张口就是要看他做以内的加减法。
小学都还没上的孩子哪里会?他就被一个劲地骂笨、蠢。
会写长一点的语文作文了,兴奋地拿给父亲看,不仅倒浇一盆冷水,还顺便贬低一下他:
“写得太差了”,直把人骂得狗血淋头。
抚养投资的时候不舍得一点心血和金钱,但收线要钱的时候大开口:
还在读博,就每月1万的要钱了。
“你要有良心”的话说了上百遍。
最初再不认同,最后也在潜移默化下接受。
这样的故事你是否有熟悉感?
喜欢随口贬斥孩子,不在意孩子想法的父母,
容不得一点不同意见,把孩子当小狗“驯化”的教育。
还有付出多少就要收回多少,甚至少付出高回报的投资心理。
虽说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可中国式亲子关系的普遍悲剧,大抵源于此。
孩子面对父母如临大敌,父母在孩子成长中也真的可能成为凶手。
这位答主是成功的,他最后和父母、原生家庭的战争打赢了,
把悲剧的轮回终止在了这一代,不再让不幸重演在自己的孩子身上。
但刻在记忆的过去,也使人一生都走不出这片阴翳。
他依然要面对每月来自父母的索要,并且不能有半点迟疑与不满。
黄执中在《奇葩说》中,分享过这么一句话:
“中国的父母一辈子都在等着子女感激,
而中国的子女一辈子都在等着父母道歉。”
有的父母等来了表面上的感激,有的子女永远也等不到一句道歉了。
年9月17日,武汉江夏一中的一名14岁男孩,从栏杆一跃而下,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从监控中可以看到,从爬栏杆到跳楼,他没有任何迟疑,
快到身边人来人往,但所有人都来不及反应。
时间倒推几分钟。
男孩的母亲急匆匆赶到学校,因为孩子玩扑克她被老师请了过来。
但一见到男孩,上去就一记耳光。
把周围的学生视若无物,当众打骂男孩。
嘴里不停地说着,手上戳额头、掐脖子一个不漏。
男孩始终一言不发,母亲走后,他便直直跑向了栏杆。
这个视频刚刚曝光的时候,很多人是在骂这个孩子的。
说“怎么能这么冲动”“不就是被请家长骂了几句,至于这么脆弱”。
但我想说的是,
不是这一次的冲动,而是在此之前,他已经被杀死了无数次了。
有人举过一个很有意思的例子:
一位母亲在结束了一天劳累的工作后,回家看到儿子的作业依然没有做完,
她便气不打一处来,狠狠揍了这个孩子一顿。
图片来源:网络
这个时候,突然她的上司打来电话,
母亲立刻一收怒容换上笑脸,和颜悦色地在电话里交代工作。
你能说这个时候,母亲就不再生气了吗?
一定不是的,只不过面对领导,她不能有负面情绪。
但对于孩子,她就可以没有心理障碍地发泄怒火。
因为她默认了自己在孩子面前的强势地位。
这也是很多父母的问题。
他们看待孩子的角度是俯视的,没有沟通,只想独裁。
培养的唯一目的,就是成为一个不会拒绝的乖孩子。
但凡有表露出一点不理解的意思,就被视为忤逆顶撞,挑战权威。
却偏偏忘了,是人就应该有被尊重的人格。
高高在上久了,就再也不能理解仰视是一件多辛苦的事。
微博最近多了这么一个话题——父母最让人感到窒息的教育方式。
看了这么多各自不同又相似的成长经历,你才忽如惊醒,
不是所有人的家庭都是港湾,也可能是第二刑场。
有如那位留学美国、成绩出众却突然自杀的张一得——
19岁的一得,是一个裸考托福分,就读“新常春藤校”埃默里大学的天才少年。
父亲也因此成了受人追捧的网红育儿博主,时常在自己的账号分享“育儿宝典”。
但是不久前,一得却在异国他乡自杀了。
离开得悄无声息,消息却震荡了整个育儿圈。
他太优秀了,没有人会想到一个模范生会在最好的年华里走向死亡。
网友找出了一些可能的联系。
一得的父亲很爱他,毫不夸张地说,那是似海厚爱。
和一得的母亲离婚后,父亲就辞去了高管的职位,全心在家抚养孩子。
而抚养的方式就是捡破烂换取开销,卖房子凑上学费,
专门跑乡下开垦一片菜地给孩子做饭。
父亲说,10年来,给孩子做的每一顿饭都不重样。
相机用坏了几台,记录了一得成长的每个瞬间。
之所以说“每个”,是因为照片他一共拍了有20多万张。
他还专门办了个展览,里面展示的是有关儿子所有珍贵的东西。
一举一动,一足一迹,都由父亲记录着。
看完这些,我会惊叹于一位父亲的“爱之深”,
但一得的人物画像,始终是模糊的。
他像是橱窗里的展示娃娃,是用以炫耀优越的勋章,
唯独不是一个有个性、有想法的活生生的人。
我无权指责一位失独的父亲。
孩子的去世,他一定比任何人都悲痛。
但我想,也许就是他的爱太沉重了,才让人无法呼吸。
父母在把自己塑造成牺牲者形象的同时,真正牺牲的是孩子的灵魂。
“一个身体容不下两具灵魂。”
你已经把你的人生,都压在了另一个身体上,谁也力不从心。
也有直接一点的,
用最冷酷的语气,刺激在家人面前最脆弱的孩子。
不吃葱,就是“猪狗都不如”。
骂女儿“肥”,灌输身材焦虑,是为了锻炼抗压能力。
忘带了卷子,众目睽睽之下把孩子书包扔了,
扔完再让孩子一点一点捡。
“养你不如养一条狗”“你这么蠢对得起我吗?”……
父母成了站在第一线否定孩子的人,无时无刻不在打击。
大概有人会觉得,我被骂几次也没要死要活啊?
是,对于20岁的人来说,只是骂几次又如何,心态承受得住,
就像对于10岁的孩子来说,5岁那年没买的玩具不会再让ta崩溃了。
但是对于当时的他们而言,对于还未形成自己价值观的孩子来说,
那就是天大的事情。
何况那是一个来自ta最信赖的人的评价。
你的否定,不会让人奋进,只会让孩子就此懦弱自卑,然后再努力讨好。
你给的痛苦,不会转化成爱,再回馈你感激。
一定会有人说,父母都是爱孩子的。
至亲骨肉就算偶尔对你不好,但至少把你抚养长大就应该感恩。
就像我们常常会说“虎毒不食子”,不敢相信有这样那样的败类。
但不是一个人成为父母后就是圣人,
而是本质不合格的人妄自把孩子带到了世上。
很喜欢一句话:
“好多人还没当好一个孩子,已经被迫成为了大人,
所以他们做不好,也不会做好。”
至于那些孩子,也不是如我等旁观者所想,
既然已经意识到原生家庭的病态,割裂不就行了?
看了那么多实例,我只能说,很难。
心理学上有个观点:
一个长期处于绝对弱势地位的人,
即便日后有了反抗的能力,也会由于惯性懦弱,不敢去反抗,
因为这种恐惧和害怕是克服不了的,
在他们心里,那就是永远也移不动,走不了的大山。
废掉一个人很简单,摧毁掉的心理却很难重建。
何况打骂讥讽虽然可怕,但委以亲情的名号,才最可怕。
它让人分不清爱与恨,
对着伤害谈原谅,对着疼痛蒙骗麻痹自我。
“你责骂、甚至暴打你的孩子,
ta不会放弃爱你,但是ta会放弃爱自己。”
因为你的教育,已经让ta失去了爱自己的能力。
就像文章开头的那位女孩,她依然会在遗书里对爸爸说“爱你”,
但她选择了让自己离开这个世界。
用普世的亲情来约束感受不到任何爱的孩子,
这是生命中难以承受之重,是无力挣脱的枷锁。
有个关于《狗十三》的影评,令我印象深刻。
说别看电影里的父亲残忍易怒,但其实这已经是一个理想化的父亲。
我们在批判一个还要很进步才能达到的目标。
因为比起很多父母,他至少懂得反思自己的过错。
这是个十分可怕的现实。
在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中,当前者成为孩子恐惧来源的那一刻,
就是错误的开始。
不想认同“每一场成长都是凶杀案”的观点,
那就别让自己变成一个面目狰狞的符号,
别成为那场成长中的凶手。
来源于花瓣志(ID:iihuacao),她们用文字记录生活,用心去感受温暖。你如果喜欢这篇文章,还记得去
转载请注明:http://www.offidachina.com/gjzc/62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