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是杜甫以偏概全
任何时代,都无法完全做到没有贫富差距,而历史上,最能体现贫富之间对比的就是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而这句诗仅仅是对贫富之间的一个讽刺和对比吗?也有人认为杜甫使以偏概全,对社会认识不够深,是一种偏激的思想。
立场不同,看问题的角度就不同,如果设身处地站在杜甫当时的角度看,在当时那个大环境下,以他自身的命运和感受来说,就不能算以偏概全,更不能说反应太激烈。
天宝五载(),杜甫怀抱“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崇高理想来到长安,渴望“立登要路津”。但事与愿违,屡受挫折,连生活也难于维持。
杜甫青少年时也家庭环境优越,过着较为安定富足的生活,但杜甫本身性格原因,都说文如其人,他的诗歌在语言上,普遍认为具有“沉郁”的特点。
虽然杜甫也曾和李白一同寻仙访道,谈诗论文,结下了“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的友谊,但他始终也没有李白性格上的那份洒脱浪漫。
李白是“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而杜甫的家庭教育使他一向恪守儒家仁爱精神,因此满眼都是民间疾苦,拥有忧国忧民的思想,使他“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他的诗歌被称为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是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作。
天宝十四年(年),杜甫因已年四十四岁,至长安也十年有余,杜甫不愿意任“不作河西尉,凄凉为折腰”的官职,但为了生计,后来勉强接受了令所学无用的另一职务,右卫率府兵曹参军(仓库管理员)。
同年十一月,杜甫往奉先看望妻子,刚刚进到家门就听到哭泣声,原来小儿子饿死了,这件事是多么的凄惨悲伤,也算是一个不小的打击。本来就中年仕途不济、命途多舛、贫困交加、加上儿子饿死,更见国运衰微,悲伤之余,写成著名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这首诗写在“安史之乱”的头一年,正是“山雨欲来风满楼”,诗人用他那敏锐的观察力,早已觉察到动乱的端倪。一如《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所描述:“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他是亲身体验、并广泛接触了下层人民的苦难,洞察了“朱门务倾夺,赤族迭罹殃。国马竭粟豆,官鸡输稻粱。”的社会矛盾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也是他对唐明皇及其权臣、贵戚、宠妃在华清官的骄奢荒淫生活,而他的幼子却被饿死的惨象,做一个真实的对比。
每个时代社会都存在贫富差距,我们隔着时空去读这首句诗,如果不代入到他当时所面临的处境,是无法体会当事人心中的愤懑和悲伤的。人间疾苦只有经历过的人才能深刻体会,而从李绅的《悯农·其一》:“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万里无闲田,农夫犹饿死。”也深刻反应了封建统治下,农民承担了沉重的赋役剥削,也是对这句诗还原了一个真实的写照,不存在偏激。
转载请注明:http://www.offidachina.com/gjzc/79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