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方便药店ldquo德仁堂r
在大同,旧时提起卖药品的商家老字号,德仁堂就像北平的同仁堂,是很少有人不知晓的,这家老药铺的销售手段和经营形式颇具特点,因此在既方便了顾客又有了经济效益的前提下,深受患者赞誉,可称得上是过去的“方便药店”了。就是今天,它的经验也有一些是值得同行效法的。这里,我就为诸位讲一讲其经营的点点滴滴,了解这家过去大同医药行业的一个缩影。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在大同陈年老字号中,药铺有30余家,其中经营中西药材的有晋仁堂、同济生、德仁堂、永成合和同德堂这几家,但既批发又零售的只有德仁堂一家。
建店于民国十五年(年)前后的德仁堂坐落在城内大东街,门面背南向北,是一幢临街的三层木楼。
当年,门面上“德仁堂”巨匾下的木联牌上绿色字体显眼,右边一联上书“经销川广地道药材”,左边一联上书“批发零售中成西药”。店门两旁还赫然挂着两条用铜料打制的草药形状幌子(即效仿药材模样制作一串药品躯形),很有气派,
可谓当时大同药界中较大门面的一家字号。
德仁堂的出资财东是赵世宝和姓王、姓梁的3人,赵掌柜,王、梁入股分红,创始资金共计块现大洋,每年终分一次红利,并根据经营状况决定是否加减股份,3个出资者可自愿增加若干股。药铺先后由赵世宝和齐大汗两人担任掌柜,堂内员工最多时达24人,其中站柜店员有10位,其余均在店后制药的作坊加工半成品,包括切割、配剂中成草药,密封、包裹中成药丸等。
说起德仁堂的开方取药,颇为与众不同:当年,德仁堂设底楼看病,病人先是在门口列队领取号票,然后由小伙计领进大厅。大厅里一溜梨木桌椅,上面端坐的就是德仁堂从城内请来的名医,常年给疾患诊疗的有赵世宝、马玉青两位大夫,其中赵主治中医,马主治西医,这里免收诊疗费,有时也为不便来店的病患者上门开方,但出诊费很便宜,方便了城内的广大百姓。二楼是药房,大夫看了病,把
开好的处方放进背后的竹篮里,竹篮上系着一根绳索,绳索上系着两个铃铛,大夫把绳索扯一扯,几声清脆的铃铛响声,竹篮就从楼上的洞口被上面药剂师提上二楼。过一阵儿,竹篮下来了,里头放着正是抓好的药材。有现成方子的顾客可直接上二楼药柜抓药。药铺的三楼是库房和账房。赵世宝掌柜时,多组织采购人员跑外,选药讲究地道药材,药效好,因而信誉高。当时除赴广东、四川等地采集草药外,还时常与北平老店同仁堂有业务上的来往,生意鼎盛时期,堂内库房时常备有同仁堂的“十大王牌”。如治疗关节炎的虎骨酒;治疗半身不遂的再造丸;治疗妇女不孕的女金丹,治疗神经衰弱的参茸卫生丸和治疗中风不语、口眼歪斜的苏合香丸等名贵药品。
那时,店后院制药作坊还兼揽为顾客煎熬中草药的活儿。据说本店草药熬制免费;客人自带草药除看处方外,要收一定数额的煎药费。由于德仁堂开设批发业务,许多云游郎中和摆摊行医的个体户前来批销,常光顾者店内实行优惠价格,本地客户往往还能赊账拿药,这样生意更火,得到实惠方便的老百姓都夸它是“便民药店”。
这样,德仁堂就是凭借着“和气生财、周到服务”的宗旨维持门店经营的,受到患者信任。当然,药行买卖和其他行当不同,那年头只是“饿不死,吃不饱”的营生,因
为过去大多数的人们是不到万不得已时决不会踏进药铺门槛半步的,一般百姓更是没有闲钱看病的。
后来,由于日寇的入侵,德仁堂的生意逐渐变坏,许多名贵药材控制在侵略者手中,价格不断上涨,穷人谁都买不起。为了防止药品外流到解放区,日本人还命令店内定量销售。不久,城内许多郎中、大夫改行,德仁堂内也时常整日无一主顾登门,店主便辞退了许多员工,惨淡经营。这样,几经磨难,到解放后公私合营时它归市药材公司所辖管。后来,改搞它业,店铺出卖。但老大同始终没有忘记这家方便药店的往事。
(据原德仁堂老店员智通口述整理)
直接点击以下文字链接,阅读推荐内容:
大同
旧大同的典当行
大同
灵股斋的装裱
大同
大同四合院垂花门走马板漆画欣赏
大同
最浓故乡情,最忆是大同
大同
旧时的浴池“云华池”
大同
从一张五口之家合影看民国大同
大同
脱泥人,久违的童心
大同
说说“万盛明”香蜡铺大同
大同
钱庄“福增祥”
大同
“票证时代”的记忆
大同
“咯嘣儿,咯嘣儿,一吹两半儿”
大同
老大同旧时的夜货小吃
晋赋
大同赋(耿彦波)
皇图霸业大明梦,代王府重现大同城
三代京华浴火重生,大同文化旅游的六张亮丽名片
大同,你本来就很美
大同的味道,独特而淳美
大同铜火锅涮羊肉,地道的山西本土美食
不能辜负的大同特色美食:五香兔头
历史上的皇后之乡——为什么大同出美女?
年一位美国学者镜头下的“机车王国”大同
年法国汉学家沙畹镜头下的大同
老照片:山西大同·年
太原道三晋文化微论坛开通,直接发帖,深度讨论,永久留存,全网互动,点击页面左下角“阅读原文”进入
刘印军转载请注明:http://www.offidachina.com/hggn/38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