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老药铺怎么打广告老北京第一辆水车

点击上方“徐徐道来话北京”,我们天天和您闷得儿蜜!

今天推送图文与音频内容不同,点击音频可直接收听!明清两朝,太医院的职责就是服务于皇室,医院,兼具现在的国家卫健委、总医院、医学院和保健局四种功能。所以,这里云集着全国的医师圣手,御医们都是饱学之士,很多人先是学子,而后“由儒入医”,他们的抱负便是“不为良相,便为良医”。但是,也有一些太医,辞官不做,只为救死扶伤,他们或开药铺,或行医治病,走出了不同的精彩人生。说到北京的老药铺,同仁堂是大名鼎鼎。它创办于清康熙年间,确切年代已无法考证,但不晚于年。同仁堂的创办人姓乐,祖上早在明永乐年间就来到北京。开办药铺之后,他们恪守“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传统古训,树立“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的自律意识,确保了金字招牌的长盛不衰。

清朝时的同仁堂也打广告?

《国宝同仁堂》边东子

提到同仁堂,就不能不说到它的的一位掌柜--乐平泉。乐平泉生于清代嘉庆十五年,去世于光绪六年,生卒年份就是公元年到年。他捐了二次官,咸丰四年(年)四品衔候补道,光绪四年(年)从二品典封。自此官商兼之。他自创新规:自东自掌,不假手外人,从此同仁堂再度中兴,成为强有力的掌门人。

花气凭风送,酒味醇厚待客尝。有了好的产品,还要广为人知,也就是要提升企业形象和品牌形象。乐平泉不仅非常善于做广告,而且注重把宣传自己的产品、提高企业形象和公益活动结合起来。那时的广告虽然远没有今天这样名目繁多,不过各商家也都利用各种机会、各种方式,为自己的产品打广告。常见的有:具有行业特色的楹联,酒店有“画栋前临杨柳岸,青帘高挂杏花村”,药店有“但愿世间人无病,哪怕架上药生尘”;在闹市、戏园和繁华地带,挂招子、幌子、旗子,在夜间于路口或店前悬挂书有本店字号的灯笼,雇请吹鼓手吹吹打打,招惹行人注意等。

乐平泉却不同凡响,他更注重把广告和公益活动结合起来。每逢会试,各地应试的举子汇集京城,既有骑马赶考的北地士子,也有乘船来京的南方举人。他们刚到京城,常会出现各种不适,于是乐平泉派人到各会馆给全国举子免费送去时令药品。

  

如此一来,同仁堂的药物和名声随着举子们返乡,很快传播到各地。那些金榜高中、谋得官职的,更是常常念及同仁堂的好处,用各种方式给予回报。

光绪元年()初冬的一个下午,同仁堂里顾客不多,新来的一位伙计趁这工夫,正在擦拭柜台。他在别的药店卖了几年药,知道各家的规矩虽有不同,但要保持柜台的整洁都是一样的。正在这时候,一位老菜农穿着满是补丁的破棉袄,颤颤巍巍地来到同仁堂。新来的伙计心里明白,穷人自己有病,往往是“小病硬扛,大病等死”。可是亲人有病,不能见死不救,只好凑几个钱,买些价格低廉,却无实效的药来应付病人,也安慰自己。

  “您老买什么药?”新来的伙计也是穷人出身,再说,同仁堂有规矩,只要是顾客,不论贫富,都得笑脸相迎。因此,他对这位老农热情招呼着。

  “听说同仁堂的虎骨酒好,是吗?”

“是啊,不过那得看治什么病。要是腰腿疼痛,尤其是风湿病,用它就最合适了。”

  老人问了价钱,又想了半天,才犹犹豫豫地说:“要不,您给我打二两?”

  伙计摇头叹气说:“您老可让我为难了。这药酒可不是小酒铺里可以零沽的烧刀子,这得论瓶卖。再说了,别说是虎骨酒了,就是神仙酿的酒,二两也不管用啊。”

  “可我没那么些钱啊。”老农为难了。

  这可怎么办?伙计也犯难了。不卖吧,看着老人挺可怜的;卖吧,他又没钱。赊给他吧,自个儿又没这个权力。他正想和大查柜商量商量,有人忽然在旁边答话了:“老人家,家中何人生病了?”原来是乐平泉来了。

  “是给我老伴买的药。她患风湿多年,天一变,尤其是寒冬腊月,双腿疼痛难忍。都说虎骨酒能治这病,可我们穷得叮当响的,哪有钱买虎骨酒呀,只好凑些钱,打上二两,也算对得起她和我过了大半辈子的情份……”

  说到这儿,老农哽咽着,再也说不下去了。

  

乐平泉立即让伙计把一瓶虎骨酒塞到老农手中:“老人家,快拿去给您老伴喝吧。”

  老人不敢接,只是哆哆嗦嗦地念叨:“不行,我没那么些钱呀。”

  “这是同仁堂送给您的,不要钱。”

  “这可使不得,使不得啊!”老农推辞着,可是眼泪已经落了下来。

  “没关系,我们这儿还多着哪,就跟您种的菜差不多。拿上吧,要是见好,再来。这酒喝一两瓶还不能断根,要想断根还得再喝几瓶。您可别半途而废,喝完了就来,还是分文不取。”

  “这……这可太谢谢您了,都说同仁堂仁义,这回可见识了!”说着他就要给乐平泉跪下。

  

后来,同仁堂又送了这位老农几瓶酒,老农的老伴病好之后,为表示对同仁堂的感谢之意,老两口一块儿给同仁堂送来一车菜,有粗壮的青口大白菜,“喝了蜜”的心里美萝卜,去火清肺的大白萝卜,还有不知在这个季节里怎么种出来的顶花带刺的嫩黄瓜。乐平泉要给钱,老农执意不收。乐平泉无奈,只好打发伙计又给他们送去了两瓶虎骨酒。

  

这件事给那位新来的伙计印象极深。他觉得这位乐老板可真是仁义。可没过两天,一件事又让他改变了对乐平泉的印象。一位戴着獭皮帽,穿着狐皮袍的顾客来买药。这人明明是个做官的,可暗地里又在经商,利用权势赚了不少钱。他就拿这些钱开赌馆、烟馆,放高利贷,娶小老婆、嫖娼,有人说,“缺德损祖荫的事儿,没有他不干的”。

  

那人到了同仁堂就直奔客厅坐下。乐平泉跟他熟悉,亲自出来招呼,并且让新来的伙计上茶。因为太熟悉,乐平泉说话一点儿也不客气,还尽揭他的短。

  “您不在家哄新娶的六姨太,到敝堂来干什么?”

  “近来体虚,腰酸腿软,两眼发花。”说着,又向乐平泉跟前凑了凑,压低声音说,“实不相瞒,我虽已过不惑之年,可是至今仍无子嗣,有名医要我多用些鹿鞭、海马……”

  

乐平泉听后,就叫伙计和大查柜:“去,把咱们细料库里那些上好的人参、鹿茸、海马、鹿鞭拿给这位爷过目。”

  

那人选药不计较价钱,只要是珍稀名贵就行,不一会儿,就挑了一大堆。新来的伙计对药性多少也知道一些,就暗地问大查柜:“买这么多,都够吃上三年的了。有必要吗?”

  

“嗨,这你就不知道了。有钱人总觉着补药吃的越多越好,即使不吃,家里藏得越多,心里越踏实。因此都是一买一大堆,想拦都拦不住。再说,他们买药不全是为了吃,还得拉拢达官显贵呢。”

到付药银的时候,新来的伙计吓了一跳,经乐平泉过目的账单,竟比别的药店高出一截。可是伙计又无权过问这些事,只好把账单递给那个客人。那人看看,犹豫了一下说:“这价可不低呀!”

  

乐平泉说:“同仁堂的药,都是给皇上吃的药,上等,地道,纯洁。您想坐金銮殿,您的祖坟上可没有长那根草,祖宗也没给你积下那份德,就是积了,也让你糟蹋完了。像您这样的官不官、商不商的,想穿九爪龙袍吧,那可是灭九族的罪过。只有吃同仁堂的药,才能过一把当皇上的瘾,而且吃了之后,不但能舒筋活血强腰补肾,还能添子添福添寿。您这钱花得还不值吗?”

  那人一听,连连点头,眼睛眯成一道缝说:“那倒也是。值!值!”

  乐平泉又说:“这么样吧,我再送您一个得子的秘方,而且分文不取。”

  “那好,那好。”那人笑得下巴都挤出好几层来,“不怕您耻笑,小弟什么都不缺,什么都不愁,就是膝下荒凉,到了老迈之时,不知谁来供养。但不知您有何仙丹灵药?”

  

乐平泉让伙计斟上茶,一边慢慢地品着,一边不紧不慢地说道:“您这病,可用‘独睡丸’医治。”

  

那人没有听明白,便问:“听说你们同仁堂的药不是来自古方,就是来自宫廷方、民间验方或是祖传秘方。总之,都有个来历。这个独什么丸是不是也有来历呢?”

  “那当然。此药来自元代吴莱的《三朝野史》。说是南宋有个叫包恢的人,八十八岁了﹐身强体健,还能登高台,参加重大的典礼,到郊外野游。当时的奸相贾似道不单陷害忠良,误国误君,而且好色贪欲,把身体都掏空了。他向包恢请教如何养生强体。包恢笑着说:‘我吃了五十年独睡丸,因此才身强体健’。”说到此,乐平泉问那人,“要不,您也来试试这‘独睡丸’?”

  “这‘独睡丸’如何配制呢?”那人还蒙在鼓里。

  乐平泉强忍住笑说:“远离声色犬马,舍去七情六欲,晚上一个人独自睡,不需妻妾侍陪……”

  “取笑了,取笑了。”那人闹了一个大红脸。

  乐平泉哈哈大笑一番之后,正色说,“您可别以为是取笑您,我可是为您好。这就叫‘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说着,不慌不忙地拿出一张纸来说:“不过,我这里倒真有一个求子的妙方,您仔细过目了。”

  那人将信将疑地接过那张纸,草草一看,就连连赞道:“金玉良言,金玉良言。请先生开个价……”

  乐平泉挥挥手说:“我已说过,分文不取。”

  那人听罢,连声道谢,然后把“妙方”往怀里一揣,抱起一堆补药匆匆走了。

  

新来的伙计越看越看不明白,这都是怎么回事啊?乐平泉看出了他的疑惑,就说:“同仁堂要让穷人买得起药,有时还要施舍,如果赔着本做好事,就做不长了。咱们倒了,更没人管穷人的死活了。怎么办呢?就得让买参茸的富人多掏钱,他们不在乎那点儿钱。再说,咱们卖给他们的药,确实上乘、地道、纯洁,货好价高也很合理,并没有坑害他们。这就叫穷人吃药,富人还钱。”

  

可是那伙计又不明白了:“您既然让富人掏钱,让穷人吃药,为什么那张求子的妙方,您却分文不取,白送了呢?”

  

乐平泉翻开了一册《同仁堂药目》,解开了其中奥秘。原来,那是乐平泉写的一篇文章,名为《求嗣说》,大致内容是说,要想得子嗣,就要慎起居,节饮食,“起居慎而后精力健,饮食节而后神气清”。再加上合理的夫妻生活,就可如愿。乐平泉说:“此文已经载入《同仁堂药目》中,任由客人自取。因此,对任何人,无论官民贵贱,都是分文不取。”

老北京的专业消防车居然是同仁堂置办的

《国宝同仁堂》边东子

同治六年(1867),同仁堂的员工都在   “可不是吗,听说这家伙劲头儿特别大,能喷到十丈以上。”

  “我就奇了怪了,乐家老铺虽说名气大,可房不高,要劲头那么大的水车干嘛?”

  “别说乐家老铺了,就是整个儿大栅栏,连上珠市口、天桥,也没有十丈高的楼啊。这不是白花银子吗?”

  

那乐平泉为什么还要买劲头儿这么足的水车呢?谁都说不明白。有人去问乐平泉,他只是说:“早晚用得着。”乐平泉到底怎么想的,谁也猜不透。

  

光绪十四年(1888)十二月十五日,乐平泉已经辞世八年了,那时大伙都在准备过年。“同仁堂普善水会”的会员们议论说:“过年了,放花炮的多,要当心回禄之灾。咱们得作好准备。”

  “没错儿,咱们得把德国水车收拾一下,别到用的时候跟不上趟儿。”

  可是说到德国水车,有人就叹息说:“老爷子凡事没有办得不妥的,只是买这德国造水车,真是把银子丢到水里了。这些年,它只救了一些小灾小难,用咱大清国自造的水车都是张飞逮蚂蚱——有本事也用不上,更别说德国水车了。唉,真是英雄无用武之地啊。”

  不想,就在这天深夜,“同仁堂普善水会”的大铜锣急促地响彻了夜空,一阵紧似一阵,把人们从睡梦中惊醒。人们都纷纷跑到街上,急切地互相询问:“哪儿走水了?哪儿走水了?”

  有人爬到房上向北一望,惊叫道:“不好了,是宫里走水了!”

  “可不是,北边的天都烧红了!”

  “快,快,快去救驾啊!”

  “普善水会”的成员,这时已经着好装,举着水会的大旗,一边鸣锣开道,一边推着水车,拿着各种救火工具,向紫禁城奔去。

  

这时,大清门已经大开,守门的喊着:“太和门走水!太和门走水!圣上有旨,各水会速进宫救援!”

  

太和门是紫禁城内最大的宫门,宫门里面积约为一千三百平方米,建成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当时称奉天门。清顺治二年(1645)改称太和门。太和门上覆重檐歇山顶,下为汉白玉基座,高为二十九点五米,折合市尺约为十丈。门前有面积约两万六千平方米的广场。太和门东为昭德门,西为贞度门。这天就是因为贞度门失火,殃及太和门与昭德门。

  

那时北京没有专业消防队,得知太和门遇火灾,皇宫的守卫、民间的水会、紫禁城附近的王府,都带着自己的水车和扑火工具赶来救火。不过,他们最好的水车喷出的水也不过三五丈高,根本达不到太和门的高度。眼看火光熊熊,越燃越烈,连轻易不动弹的慈禧太后也出来观看。可是几十条水柱拼足了力气,也只能勉强够到太和门的腰身。气得慈禧大骂周围的随从:“吃着皇粮,当着皇差,都是废物!”

有两个贴身小太监还差点儿被掌了嘴。随从们都在底下哀叹:“这可真是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了。”

这时有人告诉慈禧,这太和门有十丈高,无论是宫里的还是宫外的水车都无可奈何。慈禧这才知道,这和手下人有没有能耐没关系,可是她也没有了招,只是急得直转磨,口中不断地念叨:“祖宗保佑,祖宗保佑……”

  

这时,忽然有人叫:“同仁堂的洋水车来了!同仁堂的洋水车来了!”

  

只见同仁堂的水车一到,四个着普善水会服装的壮小伙子,两人一边,一起一落地用力压动水泵。顿时,一股强大的银白色水柱,如蛟龙一般直扑太和门的顶部,不一会儿,就把火势压了下去。慈禧不由得拍手叫好道:“真像一条小白龙!”

  

事后,慈禧真的将救火有功的同仁堂水车封为“小白龙”。从此,“小白龙”和同仁堂一样,誉满京城。

  

刚过完大年,普善水会的人就到乐平泉的牌位前进香,把这桩事告慰乐平泉的在天之灵。他们说:“您一准儿是想着将来咱同仁堂要起十丈高的大楼,北京城也会高楼林立,因此才要添置这‘小白龙’。”

第二年,也就是清光绪十五年(1889)八月二十四下午,天坛祈年殿因雷击失火,只靠当时守卫天坛的兵弁根本无法扑灭大火,他们只好鸣锣报警,召唤各方“水会”救援。这几乎就是一年前太和门失火时的重演。祈年殿高大雄伟,一般水车泵出的水无济于事,于是“小白龙”和普善水会再次出动。虽然在那次大火中,祈年殿被毁,只抢出了一些牌位等物,但人们还是认为“小白龙”确实起了作用,为扑灭火灾立了功。

扫码

转载请注明:http://www.offidachina.com/hgjj/404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