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经心悟第十章中药的性能和应用
第十章中药的性能和应用
第二节中药的炮制
中药的炮制方法,参考前人的记载,根据现代炮制经验,大致可分为五类:
一、修制
1、纯净处理:采用挑、拣、簸、筛、刮、刷等方法,去掉灰屑、杂质和非药用部分,使药物清洁。
2、粉碎处理:采用捣、碾、镑、锉等方法要求,改变药物的形体,以符合制剂和其他炮制方法的要求。如牡蛎、龙骨捣碎便于煎煮;犀角、羚羊角镑成薄片或锉成粉末,便于制剂和服用。
3、切制处理:采用手工或机械切、铡的方法,把药物切制成一定的规格,使药物有效成分易于溶出,或便于其它炮制,并有利于干燥、贮藏,如天麻、槟榔宜切薄片,泽泻、白术宜切厚片,黄芪、鸡血藤宜切斜片,白芍、甘草宜切圆片,肉桂、厚朴宜切圆盘片,桑白皮、枇杷叶切丝,白茅根、麻黄宜铡成段,茯苓、葛根切成块等。
二、水制
1、润:又称飞或伏。根据药物质地的软硬,用淋润、洗润、泡润、浸润等方法,使清水或其他液体辅料缓慢地浸透到药物内部,使药物软化,便于切制饮片。如淋润荆芥,泡润槟榔,酒洗润当归,姜汁浸润厚朴等。
2、漂:将药物置宽水或流水中浸渍,或经常换水,以去掉腥臭味和盐分等杂质,如昆布、海藻、肉苁蓉漂去盐分,紫河车漂去腥味等。
3、水飞:是借药在水中的沉降性质,分取其极细粉末的方法。具体操作是:将不溶于水的药材粉碎后,置乳钵或碾槽内加水共研,再加入多量的水搅拌,较粗的粉粒即下沉,细粉混悬于水,倾出;粗粒再飞再研。倾出的混悬液沉淀后,分出干燥,即成极细粉末。常用于矿物类、贝甲类药物的制粉。如飞朱砂、飞炉甘石、飞雄黄等。
三、火制
1、炒:炒有加辅料和不加辅料的炒法。不加辅料炒,叫清炒。清炒有炒黄、炒焦、炒碳等程度不同的炒法。炒黄、炒焦使药物易于粉碎加工,并缓和药性,种子类药物炒后则煎煮时有效成分易于溢出。炒碳能缓和药物的烈性,或增强其收敛止血的功效。所加辅料为固体辅料炒的,如麸炒、土炒、米炒,可减少药物的刺激性,增强疗效。如土炒白术,米炒党参,麸炒积壳等。与砂、滑石、蛤粉同炒的方法,称为烫。烫炒药物可使其受热均匀而酥脆,易于煎出有效成分,或便于服用。如砂炒穿山甲、蛤粉炒阿胶等。
2、灸:是用液体辅料拌炒药物,使辅料浸入药物内部,以改变药性,增强疗效,减少毒性或烈性。通常使用的液体辅料,有蜜、酒、醋、姜汁、盐水、童便、油等。如蜜制黄芪、甘草,可增强补中益气作用;蜜灸百部,款冬花,可增强润肺止咳作用;酒灸常山,可减轻催吐作用;酒灸川芎,可增强其活血之功;醋灸香附,可增强行气止痛的功效;盐灸杜仲,可增强其补肾功效等。至于油灸虎骨,是使其酥脆,以便研末制剂。
3、煅:将药物用猛火直接或间接煅烧,使质地松脆,易于粉碎,充分发挥疗效。坚硬的矿物药或贝壳药,如花蕊石、海蛤壳等多用此法,以煅至红透为度。间接煅是置药物于耐火容器中密闭煅烧,至容器底部红透为度,如制血余炭、陈棕炭等。
4、煨:利用湿面粉或湿纸包裹药物,置热火灰中加热,至面或纸焦黑为度,如煨生差、煨肉豆蔻、煨甘遂等,可减少烈性或毒性。
四、水火共制
1、煮:是用清水或液体辅料与药物共同加热的方法。如醋煮芫花,可减少毒性;酒煮黄芩,可增强清肺热的功效。
2、蒸:是利用水蒸气或隔水加热药物的方法。如酒蒸大黄,可缓和泻下作用。有些药物经反复的蒸、晒,才能获得适合治疗需要的功效。如何首乌经反复多次蒸晒后,不再有泻下作用,而能补肝肾,益精血。
3、淬:是将药物煅烧红后,迅速投入冷水或液体辅料中,使其松脆的方法。淬后不仅易于粉碎,且辅料被其吸收,可发挥预期疗效。如醋淬自然铜、鳖甲,黄连煮汁淬炉甘石等。
4、焯:是将药物迅速放入沸水中,经短暂加热,立即取出的方法。常用于种子类的去皮和肉质多汁类药物的处理。如焯杏仁、桃仁以去皮;焯马齿苋、天门冬以便于晒干贮存。
五、其他制法
1、霜:将药物加工处理后成为白色粉末物。如巴豆去油为巴豆霜,千金子去油为千金子霜等。
这里的霜系指白色纯净而体轻的粉状物,非自然界中冷到冰点以下凝结而成的霜。
2、酵:就是将药物用发酵方法处理以提高疗效。如神曲、淡豆豉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offidachina.com/hgjj/47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