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南京城南地名
古都南京文化底蕴厚重,记不起是哪位名家的溢美之词了,“在南京,就连小街小巷里的砖头、瓦碴,也都深藏着意味深长的故事呢”。
确也是,南京妙趣横生的轶事可谓不胜枚举,诸多老街陋巷,尤其城南地区,历史悠远,趣闻盎然。
1
东牌楼与夫子庙本不插东牌楼北枕幽静瞻园路,南临古朴武定桥,紧紧傍依终年流淌的秦淮河,是条风雨沧桑的老街。因为毗邻现今夫子庙西牌坊,令不少细心游客不免心生疑窦,于是有人猜度它是夫子庙牌坊旧址?但从方位上讲,又无法自圆其说。
老地图上的东牌楼
百度地图上的东牌楼
其实,东牌楼的来历,有二,一是明朱元璋为中山王徐达建大功坊,西坊毁而余东坊,故称东坊楼;二是传说,由湘军统帅,曾任两江总督的曾国藩所为。为了标榜攻克“天京”之功,他命人在道署衙门旁边竖起牌楼。位居衙门之东,所以牌楼所处的道路,遂称东牌楼。
汪伪时期,毒品泛滥,东牌楼这里烟馆林立,有“闻香阁”、“海洞春”等,店名奇特,臭名昭着。掀开虚掩的门帘,一个个包间,一张张床铺,烟具齐全,还有女侍服务,不知多少人沉湎其中,不能自拔。
解放以前,这条街周边散落一些拥有幽雅小院的,结构考究的西式平房,居住过国民党军政要员,解放以后,多尾随蒋介石去了台湾。人去屋空,此后这里便成为劳动人民生活、聚居的地方。
改造以前的东牌楼,街道狭窄,房屋破旧,沿街有杂货店、车木行、老虎灶、理发馆和皮匠铺等等,每到傍晚时分,武定桥堍的空场上,民间把玩石锁的场景,至今历历在目。
夫子庙东牌楼花灯市场
近年,随着夫子庙规划的顺利实施,东牌楼已经融入于夫子庙,今日东牌楼,展现在海内外游人面前的是,街道宽敞平坦,楼房古色古香,亭台优雅别致,河畔郁郁葱葱,让人心旷神怡。那些“城南旧事”怕只有留在人们脑际,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了。
2
中正街与蒋介石不相干白下路东段,东起大中桥,西至太平路,历史上曾称中正街,直到年。恰与国民党蒋委员长(蒋中正)撞名,故有人揣测是此路名之缘由。其实不然,中正街冠名始于数百年以前的明代,它诞生的时候,蒋先生还不知在哪儿转悠呢。然谁能够想到,中正街正是在其主政南京期间消失的。
老地图上的中正街。
年道路拓宽后,原明清时分段所称的中正街、升平桥、珠宝廊等路段合一,东起大中桥西至中正路,始以南京古称白下为名,改为白下路。
这条路后来叫白下路了。红圈处,明显有铁路标记,这儿当年是有火车站的。
中正街曾经留下不少名人足迹,有许多重要官衙,明清时期的上元县衙、庐江试馆、上江考棚、张侯府,太平天国时期北王韦昌辉、国伯韦元玢的宅邸,民国时期的交通银行、中南银行、农业银行、中国实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还有私立安徽中学、社会儿童福利站、审计部等。
红实线标记的,就是中正路。虚线为如今白下路位置。
说到中正街,就不由让人想起中正街火车站,它是清光绪33年(年)开工修筑的,自下关码头江口站至中正街的市内铁路的终点站,年江南铁路建成,这条铁路由此再向南延伸,穿白鹭洲,从雨花门出城至中华门与宁芜线接通。年铁路拆除,车站随之消失。
中正路即今日中山南路,其路名更换之频繁,在偌大的南京城可说绝无仅有。《白下区志》记,中正路年建成。日伪统治时期一度改称维新路,抗日战争胜利以后便恢复原名,新中国成立以后先改为人民南路,以后再改中山南路。这条路年只是筑成新街口广场至淮海路段,此地当时是新兴繁华区,汇集了中央商场、中央娱乐场、中央大舞台、大华大戏院等商业、娱乐设施。至于淮海路至白下路段,当时仅筑成20米宽的快车道,两旁空地尽数为木材商乱搭乱建所蚕食,直至解放以后才拓宽兴建。众所周知,如今的中山南路与中央路、中山路一道,是古城南京的中轴线,纵贯城市南北的一条通衢大道。
2
“转龙车”草根非称作“转龙jū”门东老虎头附近有处老地名,称作转龙车(chē)。地名录这样描述:“东起小心桥东街和老虎头,西至转龙巷。相传朱洪武建造南京城时,坐车视察因车被挡,绕道而过,故名”,不难看出,正因为没有例行的“警车开道”,否则这样的事情绝无发生可能,由此也可得出结论,这里的“车”字,应该发“che”音。
老地图上写的是”转龙居“,小编也搞不清到底应该是哪个字了。
史料介绍,朱元璋老儿最爱喝虎骨酒,自入主南京以后,便命人为皇宫饲养许多老虎供其享用,养殖场就设于今天武定门外养虎巷一带。其时南京的城墙尚未起来,非但有众多猛兽还养有其他大型牲畜,造成的环境污染以及对百姓生活的影响可以想见。
百度地图上的标示的”转龙车小区“。
俗话说,百姓心中有杆秤,许是对朱皇帝的所作所为耿耿于怀,所以,当地土着世世代代漠视官方定规,其实“车”字是多音字,草根们偏要将它读作转龙车“jū”,不信吗?如果您到那里去,说是要找转龙车(chē),人们肯定就要笑话啦。
4
石坝街缘自于水利工程石坝街,位于泮池大照壁背后,东临东花园,西接钞库街,曾名石坝园。旧社会,这里十分肮脏,老南京人总习惯叫“十八街”。它的来历倒很简单,缘于当初一个水利工程。史料记载,清朝康熙年间,为了防止白鹭洲一带的水患,人们将此处的长桥筑成了石坝,石坝街由此得名。
老地图上的石坝街。
历史上,大小石坝街至利涉桥一带,其实是歌女集散地,望衡对宇,挨户相连。过了淮清桥,在东西钓鱼巷至东西玉壶坊之间,才是“长三”和“私门头”的荟集地,曲巷藏幽,密室深扃。石坝街成为苟且之地,汪伪时期可谓登峰造极。
解放以后,政府采取了果断措施,清毒、禁娼,将污泥浊水荡涤干净。对从业人员进行改造、教育,安排他们自食其力的工作。自此,古老的石坝街也获得新生,成为劳动人民生活、栖息的场所。
随时间推移,上世纪60年代,石坝街那种秦淮河房挨户相连的状况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许多翻盖复建的简易平房,但只要稍加留心,就不难发现,整条街道的架构没有变,仍能看出旧时的格局,其间还留存着一些豪门宅院的踪影。我一个中学同窗,其时就居住在三进深宅大院里。八字门当,门前一对石鼓,宽大的青石门框,门头尚残留着精美的砖雕,黑漆大门已经褪色,有多处剥落,显现出原先朱红豪门的底漆来。推门进去,穿过小天井,迎面是一个厅堂,有两层楼高度,花格天窗显露出建筑的华贵。厅堂的两厢才让人看出二层楼房的格局来。于此,可以想象出,宅第最风光时代,老鸨坐在这里呼风唤雨,迎送燕游之客,召唤风尘小姐的景况。我数度光顾,然所遇到的状况却是,青砖地面铺上了水泥,大院内住户拥挤,客厅里堆满了杂物,连通行也都十分困难的窘况。
时过境迁,今日石坝街面貌焕然一新,东段早已经是栋栋楼宇的居民小区,西段经近年来悉心改造,成为闻名海内外的夫子庙楹联、美食街了,它是海内外游客观光、休闲最好去处之一,是一条文明、美丽、健康的特色街区了。
5
正洪街头尾牵涉两个朝代正洪街地处两大商业巨头,新百和中央商场之间,东接洪武路,西搭中山南路,它是南京少有的关联两个朝代的一条老街。
绿线为中山南京(即历史上的中正路),蓝线为洪武路,中间红线为正洪街。
东起洪武路,西至中山南路,洪武,即明朝皇帝朱元璋(洪武),中山南路呢,前身乃民国时期中正路,“中正”者,蒋中正也。可见,这条街还蕴含民国色彩呢,能够保留至今,足见共产党雅量。
早年正洪街很狭窄,房屋破旧,参差不齐,居住的多为普通市民和一些小店家,如果没记错的话,其中最重要的机构,就是马鞍山市驻宁办事处,还有一段抹着黑漆的竹篱笆围墙,里面就是工人文化官。说到文化官就让人想起着名的“介寿堂”来。年国立中央政治大学同学会集资为其校长蒋介石六十寿辰而建。新中国成立后大礼堂改为工人电影院,其余改为工人文化宫。
文/谷万中图片来自网络
本期编辑:好好先生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offidachina.com/hgxg/10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