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点老城故事湘潭老字号篇
湘潭老字号--吴元泰
清朝道光年间(年),浙江省吴兴县的丝绸商人吴子楚到湘潭贩卖丝绸,见湘潭酱油鲜美,获利颇丰,便将全部资金投入,转营酱业,于清道光三十年(年)在市内十三总新梁街创办吴元泰酱园,前店后场,生产酱油,兼制酱菜。
后来他的同乡酱作业者吴凤来也到此经营酱业,创办吴恒泰酱园。“吴元泰”酱油取名“龙牌”,“吴恒泰”酱油取名“凤牌”。从此龙凤相斗,互相竞争,湘潭酱油名闻遐迩。此后,湘潭酱作业逐渐形成以“吴元泰”、“吴恒泰”等外埠商人为首的体系。
到清末民初,“吴元泰”先后在长沙、汉口和湘潭本地设立了五个分号,资本达10万银元,年酿龙牌酱油余缸,成为湘潭制酱行业的首户,所产的龙牌酱油、子油姜、子油萝卜被誉为湘潭酱食中的“三绝”。
年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龙牌酱油首次获得奖杯,从而名扬四海。年公私合营后,吴元泰酱园、吴恒泰酱园和大丰酱园合而为湘潭市制酱厂,产品商标就为“龙牌”,“龙”便正式成为湘潭酱油的象征。
从创业至年公私合营,吴元泰酱园和吴恒泰酱园都历时百余年,“吴元泰”传五代;“吴恒泰”传四代。清末民初是他们的鼎盛时期,“吴恒泰”在汉口、长沙等地也都设有分号。
年,湘潭的龙牌酱油终于获得中国首届食品博鉴会金奖,并先后在中国妇女儿童用品40年博览会、全国保健食品博览会上获金奖。
湘潭老字号--清芝斋
清芝斋创立于清雍正年间(~年),由来自江苏的王姓商人创办,其所卖各种卫生香、化妆香粉、胭脂已占据湖南一角,其日常用来清新空气用的“神香”号称“楚南第一名香”。
王氏传至第三代,到同治末年出让店铺经营权,由江苏吴县人徐椿生、浙江杭州人沈星槎合伙收购。徐、沈接管后,业务日渐增加,生发油、桂花发油、香粉、擦面的香水纸、蝴壳油都被开发出来,并启用“金狮”商标。
清芝斋声名鹊起,它的店堂设在十四总老岸,东与洞庭春相邻。由于清芝斋名声大,一时傍名牌的“李鬼”出现了不少,如正清芝斋、新芝斋、芝兰斋、馨芝斋、清芸斋等等,甚至有人将商号一字不改、一字不换就叫“清芝斋”,逼得清芝斋不得不在店堂柜台对面又挂上了“本店只此一家,别无分店在外;货真不言二价,如假包管回换”的两块长牌。
到了清末,清芝斋由徐翼凡接任管事,他又扩大经营,开始兼营百货,接着又经营进口染料、法国香水。
到年,湘潭抵制日货。而日货中的“都之王”香皂正充斥市场,禁日货后,用什么填补市场空缺呢?清芝斋挺身而出,以“富华国货公司”的名义,首创“清芝”香皂供应市场,一时成为美谈。
年,沈星槎的孙女沈玉婵接管清芝斋,年实现公私合营。年与日日新合并组成国营湘潭市妇女儿童用品商店。80年代市一商局又在十四总正街河岸重开“清芝斋化妆品专店”。不久,因经营不善而关闭。从此,有近三百年历史的老字号“清芝斋”消失了。
湘潭老字号--梅春阁
梅春阁是由胡耀南于光绪八年从广西学艺归来,在梧桐街创立的。它是一家修理钟表、兼营照相的店铺,虽然使用的是一种老式的座机,玻璃底片感光速度极慢,但它终究开启了湘潭的照相业。
年,胡耀南去世,儿子胡寿生继承父业在梅春阁三字前加仪记字样,不久胡寿生去世,其子胡稼秋接替,恢复“梅春阁”字号。长沙大火后,湘潭进入短暂的繁荣期,梅春阁生意兴隆,有员工11人,颇上规模。当时使用设备多为F68-77口径的跑马镜头,三腿镜箱。
抗日战争爆发后,照相馆普遍采用先进设备,如双柱座机,德国蔡司毫米镜头。在梅春阁的带动下,湘潭照相馆发展迅速,篆竹街出现了“我也”、“顶上园”,自得学校(今博物馆宿舍)出现了“青年”,城内出现了“华丽”、“光芒”等照相馆,照相业的兴旺高峰相继出现。
年日军大轰炸,梅春阁迁至新梁街的吴元泰酱园南侧,一直到解放初期。抗战胜利后至解放初期,梅春阁在设备上已有所改进,服务水平也有很大提高。
梅春阁走到了公私合营时期,全市组成了红星、新新、迎新三家公私合营照相馆,统属市饮食服务公司管理,这样一来,梅春阁消失了。
随后红星改为国营曙光照相馆。曙光照相馆在改革开放后重振老字号的活动中,理所当然地抬出了“梅春阁”的继承者这块金字招牌,成为湘潭照相业的百年老店。
湘潭老字号--祥华斋
提起湘潭的老字号小吃,人们不约而同地会说湘潭的脑髓卷。祥华斋的脑髓卷在光绪年间已成名产,至今已在年以上。
湘潭的祥华斋,集楼面厅堂于一体,集面粉,点心于一身。开店面于十一总正街河岸,临丰宾馆斜对面。两层铺面,楼座为粉面坐席,一层为点心所在,门面为敞开式,楼上临街走廊外挂有黑底金字的“祥华斋”三个大字,厅堂终日客满。当时有民谚称:“不到祥华斋,白到湘潭来。”
20世纪50年代公私合营不久祥华斋并入洞庭春、华北春。初期,两者取长补短,一时生意兴隆,改革开放后,市场浪里淘沙,华北春也被淘汰,仅剩下洞庭湖在支撑着。
湘潭老字号--协盛西
原系河南怀庆府泌阳县刘村李氏家族合资经营,店址设十二总正街老岸,即唐家码头对面。协盛西第一代掌门人原本是在长沙开设协盛西药店,后见湘潭药材市场活跃,行、号集中,大有发展前途,故迁湘潭经营,取牌“协盛西地黄药材”,主要经营各种道地药材、膏丸丹散,花露药酒。
协盛西初创时规模不大,但至光绪初年,本店人员增至50余人,业务遍有江南各埠,尤其是其拳头产品虎骨酒、金橘露,畅销全国,远销香港、东南亚。
民国十八年(年)以后,协盛西又在长沙、衡阳设立分店,在甘肃岷县、河南禹县、汉口、广州设立座庄,协盛西达于鼎盛。
民国三十三年(年),湘潭沦陷,协盛西停业。抗日战争胜利后,恢复经营,一直坚持到年的公私合营,改名为国营韶山路药店。
年,国营韶山路药店改制之后的湖南海城大药房成立,又创下了一个新的辉煌。年,老百姓大药房收购了海城大药房,形成了现在韶山的老百姓大药房。
来源:《湘潭老城故事》,作者:周磊
沸点湘潭
沸点文化
Flidea
活动与广告一站式服务
广告、设计、活动、视频等商业合作:
-(座机)
(陈)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offidachina.com/hgxg/14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