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是故乡明大奖赛入围作品展8徐明
几许乡愁绕心头
◆◆◆
文/徐明卉
济南是中国黄河下游的历史名城,因泉水众多被称为“泉城”。济南历史悠久,是史前文化——龙山文化的发祥地,区域内新石器时代的遗址城子崖,有先于秦长城的齐长城,有被誉为“海内第一名塑”的灵岩寺宋代彩塑罗汉。济南自古就是繁华之地,工商业发达。行走在济南,既能看到小桥流水的风韵景致,又能感受到方言土语别样的温馨;既能品尝到风味独特的小吃美食,还能聆听到韵味悠长的吕剧、山东大鼓……时时处处都能感受到济南人的热情好客,犹如一股暖流涌在心头。走在老街小巷里的路上,浓浓乡愁萦绕心头……
济南的乡愁是一种传承了几千年的精神。这种精神从古代开始,一直延续至今。自春秋起至明清,济南涌现了一大批著名的历史人物。这些历史名人的身上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忠厚质朴、坚忍不拔、忠诚爱国、勇敢顽强的精神,这是济南这片热土宝贵的精神财富。辛弃疾不但以豪放的诗词为国人熟知,他的爱国精神更为人们赞扬。面对金兵侵犯,辛弃疾坚持抗敌主张毫不动摇,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他一生坚决主张抗金,在《美芹十论》《九议》等奏疏中,具体分析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对夸大金兵力量、鼓吹妥协投降的人,作了有力的驳斥。辛弃疾请求朝廷加强作战准备,鼓励士气,以恢复中原。他因提出抗金主张,屡屡遭到主和派、投降派打击,长期落职闲居,在郁闷中病逝。他创作了大量词作,抒写自己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情怀,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其中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他的词作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健,达到了宋词的一个高峰。
这样的历史名人何止一个两个,许多名字在中国历史上都是响当当的:李清照、张养浩、李开先、鲍照……他们为中国历史做出的贡献被后人铭记,他们的精神被传承。他们的精神就是中华魂,在济南,处处能够感受到这种魂魄的存在。诗圣杜甫游历济南,在大明湖中小岛接受朋友宴请时即席赋《陪李北海宴历下亭》诗:“东藩驻皂盖,北渚凌清河。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云山已发兴,玉佩仍当歌。修竹不受署,交流空涌波。蕴真惬所遇,落日将如何。贵贱俱物役,从公难重过。”其中“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传于后世,历下亭也成为济南一道亮丽的风景和城市名片。如果济南没有这些历史名人闪耀,尽管它是一片繁华、富庶、美丽的土地,但总是不会像现在这样受到人们的向往。在中国,有许多旅游胜地,为什么不及济南有吸引力,说到底是不能神形兼备。
济南的乡愁是挥舍不去的传统戏曲。在济南兴盛了数百年的吕剧、山东快书、山东大鼓、皮影戏等至今还活跃在民间。这些地方戏曲和传统曲艺历史悠久,曾在济南的民间广为流传,深受老百姓的喜爱。有的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的进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保护传承地方戏曲和传统曲艺成为济南文化部门的重要任务。济南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抢救性保护和挖掘了大量流传在民间的地方戏曲和传统曲艺剧目、曲目。同时想方设法把地方戏曲和传统曲艺四的传承与时尚文化结合起来,做到了有人管、有人唱、有人听、有人学。济南努力保护和传承地方戏曲和传统曲艺,受到老百姓欢迎。城市里开辟了不少开展地方戏曲和传统曲艺活动的场所,在大观园茶楼,大明湖畔的大明居茶馆等处,都有地方戏曲和传统曲艺演出。在百花剧院、历下剧场等也为吕剧演出打开方便之门,培养了一批吕剧迷和吕剧票友。济南电视台前几年制作了大型纪录片《曲山艺海》,详细记录了济南地方戏曲和传统曲艺的发展历程,再现了地方戏曲和传统曲艺的历史轨迹,展现了地方戏曲和传统曲艺的现状。电视片播出后,在观众中引起热烈反响。
济南的乡愁是留在舌尖上的味道。令人难忘的地方小吃让人流连忘返,给舌尖留下难忘的味道。济南许多地方名吃别具一格,独有风味,有丰厚的历史底蕴,这是济南名吃与其他地方名吃最大的不同。比如说宫保鸡丁,就和清朝山东巡抚丁保桢有关。他在济南当山东巡抚的时候,有一天,接到恭亲王从北京发来的一封密信。说大太监安德海办私事擅自出宫,路经济南。按朝廷规定,太监是不许离开宫廷到外地的,违者可被地处死。安德海平时作恶很多,只不过有慈禧太后做靠山,别人拿他没办法。现在他擅自出宫,丁保桢决定按朝廷规定秘杀安德海。后来在一个叫密脂殿的地方,丁保桢杀掉安德海,除掉一害。丁保桢离开山东到四川任总督。他在四川加强西南防务,重修都江堰,发展民生事业,很有作为,皇帝赐他“宫保”封衔。民间厨子于是做“宫保鸡丁”赞赏他。至于后来有餐馆用“宫爆鸡丁”的名字,完全是望文生义,从哪个方面说都解释不通。
还有一些名不见经传的济南地方小吃也很有意思。那些平常的鱼米果蔬,经过济南人的手变成草包包子、胡辣汤、蜜汁黄瓜、把子肉、坛子肉、甜沫……都是不可多得的美味,要想知道这些小吃有多好吃,只有身临其境,亲口品尝。
济南的乡愁是那些各种各样的形状的老建筑。它们筑成互相依偎的乡愁塑像,留住了旅人的脚步。有学者说,一个地方最能够保持原始风貌和特色的不外乎三个方面——居住的房屋、流传的演唱作品和饮食文化。正因为如此,保护古代建筑才会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
济南有许多老建筑非常有特色。名声远播的朱家峪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春雨绵绵的日子,撑着一把伞,走在朱家峪的石板路上,听得到雨滴打在雨伞上的声音“嘭嘭嘭”,脚下是鞋子踏在石板路上的声音“哒哒哒”,一只手伸出雨伞外,凉丝丝的雨滴落到手心里,惬意极了。这里居民朱姓居多,在清朝时,许多人从这里出发闯关东,把一生交给了关外那片黑土地,为开发东北做出了巨大贡献。电视剧《闯关东》细致地描写了山东人闯关东不平凡的历程,也让以前名不见经传的朱家峪一下子火了起来。现在这里是热闹的旅游景点,许多东北人到这里来追寻前辈的足迹。这里的明清建筑也成为他们追思的一部分,那些灰墙青瓦,那些老屋伸出长长的屋檐,那些推拉式的老窗户,都显示着一种济南特色,闲适恬静,静静诉说着过去的历史,让人无限怀想……
前些年搞房地产开发,有大开发商相中大明湖南面贡院墙根街地域,想花大价钱购买这片土地,被有关部门否决了。这片区域有大片的明清建筑,是老济南的一个缩影,是老济南的“根”。济南王府池子一代的老建筑保护区,保存了大量明清民居。走在王府池子胡同里,沿路翠柳依依,流水潺潺,有流水从路边的人家院子里流出来。走近看,发现居民院子大门边挂着一块牌子“济南老建筑,欢迎参观”。进到院子,看到老屋门前就是一眼泉水,砌着一个水池,一位大嫂在泉水边洗菜……那景象就好像回到了许多年前,恍惚隔世,让人心生无限感慨。如果没有了老建筑,又会是一番什么景象呢?真的无法想象。
出王府池子继续往南走,就是鼎鼎有名的芙蓉街了。巷子很窄,两边全是老建筑,保存完好。有老书局、老饭庄、老药铺、老绸缎庄、老茶叶庄……那些有名的老字号,在这里都能找到它们曾经的影子,瑞蚨祥、宏仁堂、燕喜堂……这里是老济南的缩影,是老济南的“根”。虽然建筑年代久远,但保护的很好。从中可以看出济南人对老建筑的一种态度,表面看是保护老建筑,其真正的涵义是保护一种传统文化。这种保护传统文化的做法给济南带来的益处是显而易见:每年从全国各地到济南旅游的人与日俱增。他们从济南的老建筑里看到的不仅仅是明清的房屋,更看到了一种深厚的文化底蕴,看到了发扬传统的精神。
几许乡愁绕心头,在济南,无论是荡船在涟漪泛泛的护城河,还是步行在大明湖畔的花间小路;无论是在美味飘香的餐馆品尝,还是在茶馆里听老调老味的传统戏曲……都会深切地感受到这里弥漫的淡淡的乡愁的味道。它留住了旅人的脚步,更留下了旅人的眷念……
作者简介徐明卉,山东电影家协会会员。在《啄木鸟》《散文百家》《小说月刊》等发表文学作品多篇。《老壶》获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微广播剧征文一等奖(录制播出),《养猪姑娘》《难逃惩罚》分获浙江电影文学“凤凰奖”二、三等奖(两届)。《虎骨酒》获第二届中国(浙江)廉政小小说征文三等奖,《谜底》获首届中国·潇湘法制微小说大赛二等奖,入选《中国年度微型小说》。另有小说、散文30多次获文学征文奖。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offidachina.com/hgxg/19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