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野生动物计划也许弊大于利

点击上方蓝字iMorning订阅

?JIMINLAI/AFP/GETTY

自:利维坦(ID:liweitan)

文/NatashaGilbert

译/antusen

校对/药师

年4月,新加坡海关官员在南海岸某港口见证了触目惊心的一幕。一批从尼日利亚运往越南的集装箱,打着运输冷冻牛肉的旗号,暗藏了许多沾满血污的麻袋,麻袋里有整整13吨血迹斑斑的穿山甲鳞片,这种类似食蚁兽、唯亚非两洲独有的动物被犯罪分子活生生剥下了鳞甲。据称,此次涉案价值约为万美元(约合2.54亿人民币),是近年来全球范围内性质最恶劣的走私案件。

亚洲人之所以捕杀穿山甲一是因为其肉质鲜美,二是因中医认为其鳞片可以治疗关节炎等疾病。目前,现存的8种穿山甲全部处于渐危或濒危状态。年,多个签订过《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的国家开始严禁穿山甲跨境交易。CITES对濒危物种交易的管控最为严厉,与此同时,缔约国在出口尚未濒危但有过度开发之嫌的物种时,必须取得相应的许可证。

保护组织因穿山甲禁令而欢呼雀跃,他们认为这是对野生动物非法交易(涉案数十亿美金)的一记迎头痛击。但某些科学家与研究野生动物交易的专家却担心CITES颁布的禁令可能会适得其反,鼓励非法贸易。佛罗里达大学的野生动物生态学家布雷特·舍费尔斯(BrettScheffers)说:“禁令只会让受保护的动植物变得愈发稀有,进而导致价格与需求节节攀升,将它们推向灭绝的境地。”牛津大学专攻野生动物交易研究的可持续性经济学家迈克尔·萨斯·罗尔费斯补充道:“缺乏强有力的监管也会让非法贸易更加猖獗。”

举个例子,年,某项针对黑犀牛的国际贸易禁令让犀牛角的价格在短短两年内狂涨了10倍,刺激了偷猎行为,进而使某些地区的黑犀牛濒临灭绝。年颁布的红木贸易禁令让这种珍贵的木材变成了贩卖次数最多的濒危物种之一。



转载请注明:http://www.offidachina.com/hgxg/5803.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