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神奇产物酒
酒
造物主很有意思,它本是专搞发明的,却又喜欢显摆能耐!与阑尾一样,酒算所得上造物主无数发明中最不需要、最多余的东西之一,但最后竟成为了一种最不可或缺、最习以为常的东西。
虽然酒是一种普通的液体,但它又非常得神奇,简直充满魔力!它一挥动魔棒,顿时让聒噪不安的人静下来,让不善言谈的人滔滔不绝;可以把一个杀气腾腾的人立刻降服,又可以让一个善良温柔的人凶恶得恨不得被拉出去枪毙……然而,更多的时候,酒是为助兴与解忧而来,鲁迅就自认“太高兴和太愤懑时就喝酒”,所以,酒更像是药,即是兴奋剂,又是麻醉剂!事实上,酒还确实具有药用疗效,《本草纲目》就有详细记载,而有些酒就干脆就是药,比如虎骨酒、黄酒。除此以外,酒还扮演着调味品的角色,比如啤酒鸭、酒炖白鸽、醉虾、醉蟹、醪糟。
与烟和茶一样,酒是交际花。在酒桌上,碰见不认识、不熟悉的人,往往一小盅酒就可以拉近彼此的距离。有时,因为喝得高兴,投缘,竟交上了朋友。在酒桌上,为了尊重起见,往往要给每个人敬酒,称作“看酒”,关中人俗称“打关”,有“过五关斩六将”的意味,更显形象。如果对方不太配合,那就要“敬酒不吃吃罚酒”了。这种场面,在我国红白喜事吃席时,最为常见。除了交际,酒还能化解矛盾,我们不难想象到两个吵了架、红了脖子的人通过一桌酒席,很快化干戈为玉帛。
钱锺书在《吃饭》中谈到:“吃饭还有许多社交的功用,譬如联络感情、谈生意经等等,那就是‘请吃饭’了”。如同吃饭一样,酒最大的功效莫过于升官发财。经商的如若想做笔生意,摆酒席可真是少不了的,所谓“万丈红尘三杯酒”。在机关上班的如若想晋升,也必定要请人喝酒。聪明的商人和上班族们绝对深知这个道理——吃人家的嘴软,甚至明白别人吃了自己多少酒就决定了为自己办多少事、办多大事。在请人喝酒这件事上,人性的弱点暴露无遗。
对于嗜酒的人来说,喝酒是一种享受。在一个雪卧三尺的夜晚,与一帮性情相投的友人围坐在暖屋内,觥筹交错,不一会儿,就感到晕晕乎乎,随之有飘飘欲仙之感,仿佛可以与神灵对话,这种美妙销魂的感觉只有喝酒人才会懂得。周作人在《谈酒》中则深刻地谈到:“酒的趣味只是在饮的时候,我想悦乐大抵在做的这一刹那,倘若说是陶然那也当是杯在口的一刻吧。醉了,困倦了,或者应当休息一会儿,也是很安舒的,却未必能说酒的真趣是在此间。昏迷,梦魇,呓语,或是忘却现世忧患之一法门;其实这也是有限的,倒还不如把宇宙性命都投在一口美酒里的耽溺之力还要强大。”
在微醉或沉醉的状态下,一个人与他人说话没有心理负担,可以口若悬河、无所顾忌、天马行空甚至锋芒毕露。而且,当一个人快要醉的时候,胆子便大了起来,平时根本不能说的说了,不敢做的事做了,不敢去的地方去了,所谓“酒壮怂人胆”。正是在这个时候,一个人最能回到生命的本真。
从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居勒尼学派到著名的经验主义者休谟,无数的经验论者告诉人们,经验是一切知识或观念的唯一来源,只有亲身经历才能认识真实的世界,才能发现真理。对于那些从不喝酒却劝告别人不喝酒的人来说,就像从没睡过女人的男人却告诫别人戒除淫欲。对于这类人,制伏的最好办法就是让他们喝一次酒。其实,面对酒醉的人,明智的人往往以沉默或搀扶回家的方式对待,这样反而易使酒醉者心中产生悔意!
喝茶需要静,越静越好。与喝茶大不一样的是,喝酒却需要吵闹,越吵闹越好,酒场上的嬉笑声、怒骂声、划拳声甚至倾诉声,不但能烘托出其乐融融的气氛,还能缓解人的精神压力!
把喝酒的氛围与艺术推向高潮的莫过于行酒令。酒令是中国人在饮酒时助兴的一种独特方式。酒令由来己久,最初是为了维持酒席上的秩序而设立的“监”,就是对不饮尽杯中酒的人进行处罚。所以,《红楼梦》第四十回中鸳鸯吃了一锺酒,笑着说:“酒令大如军令,不论尊卑,唯我是主,违了我的话,是要受罚的!”为了让喝酒更显有趣,人们便将各种游戏加入酒令中,于是便有了“燕射”“投壶”“藏钩”“觞政”“覆射”等酒令。总而言之,酒令虽说是用来罚酒的,但最主要的目的就是活跃气氛。
喝酒是分时节的,但以冬季为最佳。春天万物开发,人心躁动不安,坐不住,也坐不长久。夏天太燥热,心神不定,尽管喝啤酒可以解暑安神,却没有白酒更长久,更有快感,更有气氛。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人各有事,难相聚。倒是在冬天,一切生产活动基本停止,绝大多数人无事可做,便可以安安稳稳坐下来。加之冷,酒还可以御寒,可谓两全其美。至于什么样的季节适宜在什么地方喝酒,《小窗幽记》这样描述道:“春饮宜庭,夏饮宜郊,秋饮宜舟,冬饮宜室,夜饮宜月。”
喝酒看心情。心情好的时候,喝的就多,甚至可以超常发挥;心情一旦差了,往往一小杯就倒下。当然,喝酒也看体质。体质好,就喝的多;体质不好,就不胜酒力,甚至使身体状况更差。所以,《小窗幽记》中又说,愁饮宜醉,病饮宜小,法饮宜舒,放饮宜雅。
与性情相投的人喝酒是人生一大乐事,酒逢知己千锺少。说是喝酒,其实更多的是在聊天。话不投机半句多,与没有共同语言、脾性不相投甚至与讨厌的人在一起喝酒,是一种痛苦,也容易造成尴尬场面。鉴于共饮者的亲疏远近,酒的高低档次各不一样,《小窗幽记》中还说到,辣酒以待饮客,苦酒以待豪客,淡酒以待清客,浊酒以待俗客,甘酒以待病客。但其实,与喜欢的人在一起喝酒,什么酒都无所谓。
喝酒虽为一件乐事,但最难把握的是“度”。这种度不像水温、气温可以随意测量,全在于喝酒者的自控力及他人的劝导能力,但这种能力又很难把握,无法量化。有些人感知微醉后就不再喝了,有些人则是越喝越能喝,越喝越想喝,拦都拦不住。因为没有把握好度,一些人在醉酒后,判若两人,大吵大闹、大哭大笑、手舞足蹈、走东蹿西,不该犯的错犯了,不该出的丑出了,不该办的事办了,等醒酒后,一切悔之晚矣。所以,少量有节制地饮酒(一天最多二两),不仅有益于健康,还会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正所谓“酒到微醺方正好,饮酒不醉乃英豪。”
人常说,酒品看人品,酒风看作风。尽管有些人喝了酒,会口无遮拦,但通常没有人会跟醉酒的人计较些什么。要是一个人与酒醉的人去计较些什么,反而会招致其他人的非议,这正如鲁迅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所讲的故事:“其时司马氏已想篡位,而阮籍的名声很大,所以他讲话就极难,只好多饮酒,少讲话,而且即使讲话讲错了,也可以借醉得到人的原谅。”但是,人们不能容忍的是两类人:一类是自己明明能喝却故意说不胜酒力,推三阻四甚至见到什么样的人喝什么样的酒,第二类是强行劝酒、灌酒,把别人灌醉,自己却兴高采烈。这是一种陋习,北方人尤甚。因此,酒品不好的往往指的是这两类人。
文人大多喜好喝酒,酒是文人的精神寄托。阮籍好酒,能长醉数月不起。自认为“有大人先生,以天地为一朝,万期为须臾,日月有扃牖,八荒为庭衢”的刘伶嗜酒,即便妻子毁器泣谏,亦毫不悔改,尚言:“天生刘伶,以酒为名,一饮一斛,五斗解醒。妇人之言,慎不可听”,甚至对下人说:“我死在什么地方,你就把我埋在那里好了!”还有陶渊明、李白,就连老成持重的杜甫也不禁高唱“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做伴好还乡。”因为酒,激发了文人的创作灵感,助推了文学,特别是微醉的时候,思想异常活跃,想象力异常丰富,最适宜创作,写出的东西也更上层次与境界,这正如林语堂在《生活的艺术?酒令》中借用一位女士的话说:“一种排除一切障碍力量的自信心,一种加强的锐感,和一种好像介于现实和幻想之间的创作思想力,好似都已被提升到比平时更高的行列。这时好像使人具有一种创作中所必须的自信和解放动力。”
因为文人爱喝酒,便不自觉地将酒写进作品中。有人统计过,《诗经》篇中言及酒的有44篇,《唐诗三百首》有55首,杜甫多篇诗文里说到酒的有多篇,李白多篇说到酒的也有多篇……甚至《红楼梦》回中出现“酒”字次,直接描写饮酒场面的竟达60多处,并写到了种类繁多的酒令,如牙牌令、占花令、曲牌令、故事令、月字流觞令、击鼓传花令、击鼓催诗令以及覆射、拇战等,还写到了金质、银质、铜质、锡质、陶土、细瓷、竹木、兽角、玻璃、珐琅等酒具酒器。对于喝酒场面的描写,《三国演义》里有青梅煮酒论英雄、关羽温酒斩华雄,《水浒传》里有武松打虎、醉打蒋门神,《西游记》里有孙悟空大闹天宫……还有以写酒成名的单篇,如曹操的《短歌行》、曹植的《酒赋》、刘伶的《酒德颂》、陶渊明的《饮酒》、李白的《将进酒》《月下独酌》、杜甫的《饮中八仙歌》、苏轼的《水调歌头》、李清照的《醉花阴》甚至于鲁迅的《“醉眼”中的朦胧》《在酒楼上》以及莫言的小说《酒国》《红高粱》……
除了文人,书画艺术家也大多喜好喝酒,有些酒后才能产下作品。郑板桥的字画不能轻易得到,但他耐不住美酒的诱惑,于是求者以美酒兑换。吴道子作画前必酣饮大醉方可动笔,醉后,挥毫立就。黄公望也是“酒不醉,不能画”。草圣张旭“每大醉,呼叫狂走,乃下笔”。僧人怀素酒醉泼墨,方留其神鬼皆惊的《自叙帖》。被誉为天下第一行的《兰亭序》,也是在王羲之“永和四年,流觞曲水”后挥毫而作,甚至在他酒醒时“更书数十本,终不能及之”……
由此可见,酒太重要了,至少在我们中国是。唯其重要,便逐渐产生了“酒文化”。且不说有多少种美称,也不必说为词典厚度的增加贡献了多少力量,更不必说产生了多少谚语、名言警句,仅仅官职中的“祭酒”便可以看得出酒的地位。“祭酒”意为首席、主管、经理或首领,估计经理们通常负责祭酒,由一种仪式引申成了一种官职。时至今日,我们不难发现,在祭拜祖先或祭奠逝者中,地位最高或德高望重的人往往手执酒杯带领众人叩拜。正是因为这样,汉朝以来,出现了博士祭酒、京兆祭酒、东阁祭酒、国子祭酒、军事祭酒,而曹操帐下的三国第一谋士郭嘉就是军事祭酒,位列五品。
三国魏晋南北朝是属于酒的时代。这一时期,兵燹频繁,饿殍遍野,十室九空,“天下饥荒,人民食”,据说人口由西汉末期最多的近万骤降至三国后期的多万。由于政权的极不稳定,加上对丧失亲人的痛苦、对无所归依的感伤以及对人生的体悟,使得这一时期的许多文人甚至普通人通过酒来麻痹自我,寻找生命的出口。因为举国上下皆饮酒,曹操说酒可以亡国,于是颁布了《禁酒令》。
酒,难以遗弃的人间美味;酒缘,难以割舍的一世情缘;喝酒,人生的一大美事。喝归喝,只是一定要把握好度,否则,就不要喝。因为人生的祸福是相依的!
想了解更多关于酒的信息欢迎北京哪里有治疗白癜风的医院北京看白癜风医院在哪里
转载请注明:http://www.offidachina.com/hgzf/15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