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痿证论治运动神经元病,病情缓解

以痿证论治运动神经元病,病情缓解

运动神经元病是一组病因未明的选择性侵犯脊髓前角细胞、脑干后组运动神经元、皮质锥体细胞及锥体束的慢性进行性变性疾病,发病率约1~2/,但该病在预后方面恶性程度高,迄今尚无任何治疗能够改变疾病的转归。

临床特征为上、下运动神经元受损症状和体征并存,表现为肌无力、肌萎缩与锥体束征不同的组合,感觉和括约肌功能一般不受影响。若病变以下级运动神经元为主,称为进行性脊髓性肌萎缩;若病变以上级运动神经元为主,称为原发性侧索硬化;若上、下级运动神经元损害同时存在,则称为肌萎缩侧索硬化;若病变以延髓运动神经核变性为主者,则称为进行性延髓麻痹。主要临床表现为程度不同、部位不同的肌肉萎缩、无力、肌跳,伴有延髓麻痹可出现构音不清、饮水呛咳、吞咽困难、呼吸气短等。

中医对本病的认识

中医学没有运动神经元病这一名称,根据本病肌肉萎缩、无力的主要临床表现,可归属中医“痿证”范畴。痿证论治的理论起源于先秦时代的《内经》,其中《素问·痿论篇》专门列举了筋、脉、肉、皮、骨五种痿证,论述了痿证的病因病机、证候分类及有关治疗大法。历代医家对痿证的论述,多集中于肝肾肺胃诸脏腑,并提出“治痿独取阳明”及滋阴降火、清肺润燥、补益脾胃、清化湿热、调补肝肾、活血化瘀等治疗方法。

病因病机

运动神经元病也属中医广义“痿证”范畴。其病因病机可归纳为先天禀赋不足,后天失养,或因情志刺激,或病后失养,从而伤及脾、肾、肝三脏,导致脾虚气血生化乏源,肝肾阴精亏虚,督脉受损,痰瘀阻络,筋脉失养而致痿。该病本虚标实,脾肾肝亏虚,督脉受损是其疾病根本。肝藏血,主筋,肾藏精,主骨,为作强之官,体虚病久,精血亏虚,或因房劳过度,意淫于外等因,伤及肝肾,精虚不能灌溉,血虚不能荣养,复因阴虚内热,又更灼津耗液,筋脉肌肉失之濡养,出现肌萎肉削,甚则挛缩舌萎,肌张力增高,腱反射活跃诸症;且肝肾阴虚,水不涵木,阴虚动风可见震颤。肝肾精血赖于脾胃之生化,四肢皆禀气于胃,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气、筋骨肌肉无以生,则肉痿而不用,故本病以四肢末端病证多见,显然与脾虚有关。肾元亏虚,真元颓败,常伴形寒肢冷,肾阳衰微,不能温养脾土,脾气不足,生化无权,经脉失于温养而致四肢萎废,脾肾阳虚也是本病发病因由。督脉起于长强穴,并于脊里(脊髓),上至风府,入属于脑,督脉虚损,奇阳虚乏,不仅统帅、督促全身阳气的作用减弱,其循行部位受累尤甚,脊髓与脑皆失温养而发病。

代解剖学中脑和脊髓的部位和功能,许多与中医督脉的循行和作用相吻合。此与现代医学认为运动神经元病主要为选择性损害脊髓前角、脑干运动神经元的慢性变性疾病,在发病位置及其机制上皆极为吻合。本病迁延日久,久病入络,或气虚血瘀经脉壅滞,或湿热之邪阻滞络脉,使筋肌失于濡养,络脉失于调畅,病症缠绵难愈。

辨证论治

本病大多起病隐袭,呈进展性。应注意与中风后遗症、痹证等鉴别。中风后遗症多有高血压或高血脂病史,发病前多有明确的急性中风(脑出血、脑梗死或脑血栓形成等)病程,肌肉萎缩多为废用性。痹证多因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临床症状可见肌肉萎缩等证,但多伴有关节肿大畸形,且有感觉疼痛、麻痹不仁等。

将本病分为脾肾虚损、肝肾亏虚、痰瘀阻络三种证型。在临床上,三种证型虽然各有侧重,但常常相兼为病。其辨证要点是:

(1)辨舌脉:脾肾虚损以舌质淡嫩、舌体胖、舌苔白滑或白腻,脉象沉迟无力为主;肝肾阴虚则见舌质红、舌体瘦小、少苔或无苔,脉象弦细为主;痰瘀阻络可见舌白腻或紫黯有斑点,脉涩或脉滑。

(2)辨轻重:轻者仅以一侧肢体萎缩无力为主,少或没有肌跳,全身症状不明显,一般没有延髓麻痹症状。重者多全身症状重,消耗明显,甚至呈恶病质样表现,呼吸气短,肌跳明显,延髓麻痹症状突出。

(3)辨常症与变症:常症肌肉萎缩无力,病情发展平缓,肌跳增加不明显,无生命危象。变证多见于呼吸衰竭,常因进食呛咳窒息,感染后痰涎增多阻塞气道,引起呼吸功能衰竭,可见呼吸气短,喘息不能平卧,口唇紫绀,大汗淋漓,神情紧张等,严重者可迅速转变,出现脱证或闭证而死亡。治疗上,仍以平补脾肾肝为主,根据侧重不同给予补脾益肾、滋补肝肾,同时给予活血通络之品。本病也需长期用药,才可能延缓疾病发展,如能配合康复功能锻炼将有助于疾病的恢复。

验案举例

王某,男,46岁,年6月22日初诊。双上肢无力3年。3年前无明显原因出现双上肢无力,并逐渐加重,医院就诊,诊为运动神经元病,经多方就治,疗效不显,今慕名而来我处就治。现双上肢抬起困难,双手鱼际肌及双肩肌肉萎缩,已无法自己进食,周身肌肉跳动,大便正常。舌质黯,苔灰腻,脉沉弦细。证属脾肾肝亏虚,应补脾益气、滋补肝肾,兼活血通络。予生薏苡仁、蒲公英各30g,党参、木瓜、珍珠母、葛根、丹参、白芍各25g,钩藤、茯苓、炒白术、陈皮、莲子各15g,天麻、甘草各10g。30剂,水煎服,2次/d。年9月14日二诊。双虎口萎缩,上肢抬起无力,肌颤减少,服药后便干,失眠。舌黯紫,苔黄腻,脉沉弦细。予黄芪50g,生薏苡仁30g,丹参、桑枝各25g,杜仲20g,远志、山茱萸、枸杞、太子参、黄柏、石菖蒲、苦参各15g,桂枝、僵蚕各10g。30剂水煎服,2次/d。服药后病人肌颤消失,上肢抬起无力较前有所缓解,自己能够进食,肌肉萎缩症状未见加重,该患持续在我处服中药汤剂一年,没用任何西药。

按此案中,重用黄芪以补气升阳,使气得以旺,气旺则血旺;辅以生薏仁、太子参培补中土,化源得充;枸杞子、杜仲滋补肝肾、养阴益精;桑枝、桂枝温通脉络;僵蚕化痰,丹参活血;黄柏清热,使全方补而不燥。全方健脾益气、滋补肝肾、祛痰活血,使脾健肾充,痰瘀得祛,肌肉筋脉得以濡养而强健,则诸证得以缓解。

运动神经元病虽然发病率低,但现代医学目前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因此预后方面的恶性程度较高,使得患者容易产生悲观情绪。依照“痿证”辨证论治,结合针灸、药浴等中医疗法,配合适当的心理疏导,对于延缓病情,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有很大的帮助。









































白癜风在早期能治疗吗
专科治疗白斑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offidachina.com/hgzf/3426.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