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医泰斗王凤岐药入酒中粮食精华泡药材
王凤岐:著名中医内科专家,主任医师、教授,国医泰斗秦伯未嫡传弟子。从事中医药事业及临床50多年,曾负责组织全国著名中医专家为国家领导人进行医疗保健,应邀在日本、马来西亚、新加坡、加拿大、南美等地进行学术交流及讲学,在国内外享有较高声誉。
医学上来讲,“医”的繁体字“醫”,即可见酒的医用功效。
王凤岐教授介绍,古人治病,从来都不是先用药,“第一个治疗方法是用扁石,就是用石头进行所谓的按摩,叫运石;如果这个方法治不好,就用料理,在酒中泡上各种药,泡成药酒;最后一个治疗方法是食疗,就是用饮食调理”,王教授表示,从古人治病的经验来看,治疗疾病都是一步一步循序进行,吃药是不得已而为之的选择,而药酒是中医治病养生不得不提的一部分。
带有药膳性质、以酒作溶剂的补益饮品,被人们称作药酒。药酒之妙在于其中药的药性能借助酒的力量作用于身体的相关部位,既可治病,又可强身,包含有“酒的作用和药物功效”的双重作用,每种药酒都配入了不同的中药材,因此药酒的作用也随之而异,既有补益人体之阴、阳、气、血偏虚的补性药酒,也有祛邪治病的药性药酒,一般而言,可以通过养血、补血、和血、散寒,达到养生强身作用,更因其易于保存、配浸,随取随用,得以广泛运用、推广。
至秦汉之际,代表先秦时期医学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已有取醪醴(即酒)祛病邪的记载,系统论述了酒与防病治病的关系,可视为药酒治病之源头;到汉代,随着中药方剂的发展,药酒逐渐成为中药方剂的一个组成部分,东汉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有药酒3方,为栝莲薤白白酒汤、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和红蓝花酒,分别用于胸痹、黄汗和妇人血气腹痛;至北魏,药酒的酿制、炮制方法不断日趋完善;至唐宋元,药酒的种类和应用范围已有了明显的扩大。
在明代医书中,如《普济方》、《奇效良方》、《证治准绳》等,都收载了大量的药酒配方,其中仅《普济方》通卷收载的药酒就达三百余方;而清代特别盛行饮酒养生,宫廷御酿的补益药酒空前发达,清代御医对药酒的服用方法、原理和疗效更是有着详细的研究记载。
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对药酒有着深入广泛的研究和运用。其《本草纲目》集明及历代药物学、植物学之大成,广泛涉及食品学、营养学、化学等学科。在该书的第二十五卷中,李时珍设有“附诸药酒方”的专目,辑录五加皮酒、天门冬酒、地黄酒、牛膝酒、当归酒、枸杞酒、人参酒、黄精酒、茴香酒、虎骨酒、鹿茸酒等69种,每种都有它的针对性。除此之外,《本草纲目》在各药条目的附方中,也往往附有药酒配方,内容丰富。据统计,《本草纲目》中共计药酒方约为二百多种,包括活血健脑药酒方、补益五脏药酒方、温补肾阳药酒方、祛病强身药酒方和延年益寿药酒方等。
“我看《本草纲目》里头就明确的写出了药酒配方,从头到脚,从里到外,治疗各种疾病的药酒都有”,王凤岐教授对此很是认可,在他看来,中国白酒本就是粮食发酵而成,几斤粮食才能发酵出一斤酒,有了这个发酵的过程,酒本身就有着帮助消化、滋补身体的作用,加上药性助力,便可强健人体,“因而适量饮酒,有助于防病养生,甚至祛疾治病”,王教授说。
“但是药酒不能当做酒去喝”,王教授同时强调,“药酒要当做药去吃,必须遵照医生的要求,定时定量服用,才能更好的发挥药效。”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offidachina.com/hgzf/4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