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松先铁血浩然的革命老人李升曹松先

儿童白癜风治疗 http://pf.39.net/bdfyy/dbfzl/160319/4793218.html

铁血浩然的

革命老人李升

曹松先

曹松先

年1月生,中共党员,大专学历,副高职称。从事小学教育34年,担任过8年班主任,任小学校长26年。年调到侨联机关工作至今。原籍山东省安丘市吾山镇曹家峪村。热爱文学,多有作品发表,近些年与本县农民作家郭相声合著的《方正侨乡史话》、《黑土地托起的爱》、《藤原长作在方正》、《方正地区抗联遗址调查》均已出版。如今任《方正政协》期刊副主编,兼任方正县侨联委员、方正县老促会会员、方正县政协委员等。《方正乡土志》特约撰稿人。

年,李升出生在山东省德州市屠桥镇一个贫苦搬运工家里,后来因父亲被解雇,一家人只得搬到乡下当佃户给地主种地为生。他是在受压迫、受剥削、受苦、受难中长大。亲眼看到父亲、叔叔和一家人被那吃人的旧社会先后夺去了生命,为给全家人报仇雪恨,他怀着满腔怒火去学武功,刻苦练就了一身行走如飞的腿脚和散打拳术,但这仍不能摆脱受苦受难的命运。

年,家乡闹水灾,租种的庄稼全部被洪水淹没,眼看日子过不下去了,他一咬牙扛着一条扁担来到了吉林省天宝山金矿当了一名矿工,天下乌鸦一般黑,老板根本就不把矿工当人看,每天干十几个小时的累活,不让吃饱,说打就骂,还经常变着法克扣工钱。他实在干不下去了,被迫去了哈尔滨卖小工,在哈尔滨因时常找不到活干,每天过着漂泊不定、居无定所、吃了上顿没下顿的苦日子。在那暗无天日的岁月里,穷人不管走到哪里都要受苦受难,没有好日子过。

据方正县革命斗争史记载:年,李升从哈尔滨来到方正县,落脚在松花江南岸的荒草地(今,松南乡政府驻地以北)压了一个地窨子开荒种地,42岁那年经人介绍与当地一位比他大4岁的顾姓女人结了婚,并生下两个儿子,虽然日子苦,但总算有了自己的家,还盖起两间小草房。年,他被骗到俄国修铁路,那里受尽了监工把头的欺压,每天干的是抬枕木、抬铁轨的重体力活,吃的确是稀饭,还不给工钱。俄国十月革命爆发后,打倒了监工把头,才得以重见天日,索回了工钱。经历了这场俄国十月革命斗争,使他明白了一个道理:只有天下穷苦人团结起来拿起刀枪推翻黑暗的旧制度,才能争取到自由幸福与和平,受苦受难的穷人才能过上好日子。

年,李升从俄国回到方正县,用挣来的钱买上了一挂马车,干起了跑邮差的营生。开始跑黑河到瑷珲、哈尔滨到德都,后来又跑哈尔滨到佳木斯等等路线。那些年他几乎跑遍了黑龙江省的每一个角落,结交了许多进步人士和有正义感的朋友,积累了大量的人脉关系。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我国东北,日本侵略者到处杀人放火,奸淫掳掠,无恶不作。群众妻离子散,民不聊生,他亲眼看到许多平民百姓和不懂事的孩子,无辜惨死在日寇的屠刀之下。李升义愤填膺,恨不得立刻拿起刀枪斩尽杀绝这些来犯的豺狼。

年秋季的一天,65岁的李升赶着邮车从方正去佳木斯送邮件,走到佳木斯西面的大来镇附近,被行走在路上的一队伪军拦截住,硬要他把邮件卸掉,装上了满满一车武器弹药送到佳木斯指定地点,并派一个伪军坐在车上押车。走到一个靠江边的转弯处,他假意说车有了毛病需要停下修一修,伪军官同意后,继续带队向前走去,只有那个押车的伪军抱着枪坐在车上东张西望。李升趁这个家伙不注意,操起一根木棒对准他的后脑勺使劲砸了下去,伪军当场断了气。李升迅速把尸体和车上的武器弹药全部推到江里,然后赶着车朝相反的方向奔去。他不敢回方正,跑了一段便下了公路,到就近的一个集市把车和马都卖掉,只身一人流落到了汤原县鹤立镇河南岸朝鲜族居住的一个小屯子,在这里帮人收割水稻打发日子,准备等风头过后寻机回方正老家。恰巧在这里他认识了朝鲜族的地下党员蔡平同志,通过他的介绍,又认识了满洲省委秘书驻地方代表冯仲云,冯中云同志见他主动参加抗日活动,且胸有大志,立场坚定,表现特别积极。就以同志关系接近他,经过多次谈话和一段时间的了解,介绍他参加了干部短期训练班,他的思想觉悟有了很大提高。从此他一边打短工帮人干活,一边参加当地群众的反日斗争,每次活动他都冲锋在前,还积极要求参加中国共产党组织。由于他表现突出,思想进步,并善于发动群众一起参加抗日斗争,年初,经冯中云亲自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组织,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中共地下党员。

在那战乱的年代,关于他打死伪军销毁武器弹药的事情已渐渐无人追查。年,党组织考虑他意志坚定、对党忠诚、经验丰富、沉着机警、遇事冷静、又善于赶大车,腿脚快,便派他悄悄回到方正县,以赶车拉脚为掩护,做地下秘密交通员,协助地方党组织和抗日武装参加抗日斗争。

为方便工作,回来后,他将家搬到了方正镇顺兴隆烧锅以东的位置(今方正假日宾馆附近。烧锅,即烧酒的作坊)。在以后的日子里,他利用赶车拉脚之便,秘密将党中央、满洲省委的文件、报刊、书信送到地下党和抗联部队手里。使地方党组织、抗联部队与上级正常保持密切联系,将搜集到的敌人军事情报,准确送给赵尚志领导的抗日游击队,使抗日军民有效打击敌人,削弱敌人有生力量提供了有力保证。哈东支队在他的帮助下打了许多胜仗,使党领导的抗日游击队在群众中造成了广泛影响,大涨了全县爱国民众抗日救国的士气,狠杀了日本鬼子和汉奸的嚣张气焰。许多青年纷纷报名参加抗日游击队,为建立方正抗日根据地奠定了坚实基础;他经常冒着生命危险将地下党征集到的服装、鞋帽、粮食、药品、食盐等用车和爬犁送到山里各个抗联密营,解决抗日武装部队的燃眉之急。那时他的家也成了地下党和抗日游击队的秘密交通站、群众抗日宣传站,发展了许多抗日救国会员。

一天,日伪方正县警务科利用李升拉脚的车去通河县运送钱钞,他很快把这一消息传递到了地下党组织和哈东游击队。第二天下午,李升赶着马车,车上装有一麻袋巨款和两个喝的醉醺醺的警察,走到方正泡沿时,马车被我埋伏在这里的游击队员持枪截住,两个警察吓的哆哆嗦嗦尿了裤子,又磕头又作揖,连喊:“饶命!饶命!”李升装作给他们讲情,看在车老板的面子上,游击队员饶过了他俩性命,赶起马车载着巨款胜利而去。这件事情发生后,由于叛徒告密,敌人对李升下了毒手。一天早晨,宪兵和警察闯进了他的家,一看李升没有在家,就将她的老伴和两个孩子抓去残忍的杀害了。为了李升的人身安全,党组织安排他远离方正,到松花江下游的汤原县,秘密跑交通,做中共满洲省委地下交通员。怀着对日本帝国主义的刻骨仇恨,李升更加坚定了信念,全身心投入到艰苦的抗日斗争,用自己的生命践行着他对祖国对人民的热爱,对党的忠诚。

他往返于各个抗日联军部队和地下党组织领导的地方抗日救国会之间,传递情报、护送干部、掩护同志。

一个初冬的夜晚,李升乘火车去佳木斯近郊送一份重要情报,车快到站了,他被叛徒和几个特务盯上,敌人把守住各个车门,在叛徒的引领下对每一节车厢进行严格搜查,他只好一节一节往后躲,退到最后一节车厢时,列车开始减速即将停车了,他没有了藏身之处,危险一步步向他逼近,眼看就要落入敌人魔掌。他想,我被敌人抓去只不过一死了之,但身上的机密文件如若落到敌人手里,那我党的损失可就大了。强大的责任感支持着他,使他脸不变色心不跳,镇静寻找着逃脱机会,就在敌人动手抓他的一刹那,他急中生智使出武功。一个翻身跳起,双脚踹碎车窗玻璃,顺势从车窗跳了下去,敌人从车上朝他连连开枪,但他仅受了一点轻伤。车喘着粗气停了下来,敌人冲下车到处搜查。叛徒和特务们被当地游击队引到车站以北的树林里去了,而他在交通员的掩护下被安全接应到小镇的“悦来客栈”隐藏起来。随后日本宪兵纠察队来搜查,老板娘说:“我们这里住着一位得了霍乱病的客人,已经快要死了,这件事传出去后,已经没有客人敢来我这儿住店了”,说着便领他们去房间查看。敌人害怕这种传染病,不敢进房间,只从窗玻璃查看到又臭又乱的房间里,屎尿便地,一床破烂不堪的棉被蒙盖着一个正在呻吟颤抖的病人,日本宪兵掩着嘴撤出去了。就这样瞒过了敌人,李升再次躲过一难。

哈尔滨新闻网报道:全国解放后文艺工作者根据这个故事,创作的革命现代京剧《红灯记》,李玉和接应的跳车人原型就是李升。

年4月,中共满洲市委派李升将一份绝密文件从哈尔滨乘船送给汤原县游击队。他留着长长的白胡须,装扮成一个有钱人的绅士模样,提着装有文件的一桶高级糖果和两瓶贵重虎骨酒登上了客船。在船上他结识了一位办完事回汤原县的大买卖家小伙计。李升装作有钱人的阔佬多次请小伙计吃饭,给他买东西,小伙计非常感动。船在江上行进了三个昼夜,他俩互相照顾,互相体贴,无话不谈,小伙计深深敬重着这位老人,在外人看来真像祖孙一家人。临到船站时,李升受小伙计邀请,答应下船后一定要到他的家去拜见一下掌柜大人。

船经过巴彦、木兰、通河、方正、依兰后终于到达了汤原县码头。当年,汤原县是抗日游击队非常活跃的地区,也是日伪统治最残酷的地方,敌人对船上的可疑旅客盘查的特别严。他们来到下船的跳板上,不好!他猛然看到码头出口处,在盘查旅客的警察中,有一个熟悉的面孔正坐在那里瞪着三角眼审视着每一个下船的行人。他沉思了一下,突然想起来了,那人原是汤原县抗日游击队的交通员,有一次在乡下还曾和这个人秘密接过头,现在他一定是叛变投敌,成了走狗卖国贼。于是,他灵机一动,忙把手伸进兜里,随手拉了一下走在前面的小伙计说:“哎呀!不好了,我的钱包刚才掏手绢时弄丢了,我必须马上回船舱里去找。这样吧,你先把我的东西带回去,待我找到钱包再去你家”。小伙计高兴的接过东西,李升回转身时又补充了一句说:“不要忘了,回来接我呀!”小伙计连声说:“好,好,不见不散”,带着东西随即走下跳板。由于他是当地有钱人家的伙计,在码头混的很熟,便很快通过出口,走出了码头。

当李升最后一个走下跳板时,终于被那个叛徒认了出来。那个叛徒说他是老李头,是共产党的地下交通员,身上一定带有重要文件,到这边执行任务。他被带到伪警察局派出所,在所长的亲自审讯下,李升竭力辩护自己不姓李,叫王克勤,是本街柜上的客人,敌人所问的问题他都对答如流。之后敌所长叫出那个叛徒对李升说:“你认识他吗?他可认识你”。李升惊叫着喊道,根本不认识这个人是谁,并说他实在不讲中国人的良心,血口喷人。敌人反复查看着良民证,没有看出破绽,又经过几次细细搜查也没从他身上搜出任何可疑的东西,没有证据,弄得叛徒无言以对。正在这时本街大买卖家的小伙计来到警察局,说他受老板之托接客人回家,敌所长不好得罪商界朋友,便板起面孔狠狠骂了叛徒一顿,又给了他几个重重的耳光,叛徒得了应有的犒赏捂着脸出去后,他被不了了之放了出来。李升再次脱离虎口,圆满完成了这次光荣任务。

李升不仅利用自己的身份,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敌人情报,救助过许多抗日将士。还曾以“父子”关系护送杨靖宇、李兆麟、周保中、冯仲云等抗日领导秘密转移,到外地巡查工作取得成功,还多次以“父女”“公媳”关系掩护赵一曼脱离险情。据李敏回忆录《风雪征程》书中介绍:年冬天,已经69岁的李升受党组织委托,假扮成老公公与假扮成新娘子的李桂兰和假扮成小姑子的徐小凤(李敏),以“祖孙”和“公媳”的关系,以走亲戚的名义,顶着风雪,冒着严寒,翻过无数座大山,躲过敌人道道封锁线,历尽艰辛,护送李敏和李桂兰从汤原县一直走到通河县以北的小兴安岭将两位女青年护送上山参加了抗联部队。

据于秋月写的《抗联爷爷李升》一文中讲述:年,由于敌人对抗日联军进行疯狂追剿和讨伐,活动在北满的抗联第三路军与活动在南满杨靖宇领导的抗联第一路军,一度失去联系,使抗日工作受到影响。这年冬天省委把这项艰巨的联络工作交给了李升老人。接到任务后,他身穿大皮袄,腰里别上一把斧头,拄着一根木棍儿,冒着凛冽的寒风,踏着没膝的积雪出发了。为躲避敌人,他绕过一个个关卡,独自一人跋涉在无边无际的莽莽雪原,穿越在人迹罕至的深山老林,饿了啃几口冻干粮,渴了吃几口白雪,困了倒在雪窝里打个盹,为了抢时间,经常彻夜不眠连续赶路。一次,他被一棵倒木绊倒,跌进雪坑里,将脚摔伤疼痛难忍,肿的不能走路,他硬是在雪地里爬,爬不动就滚。就这样,这位73岁的老人,从小兴安岭跋涉到长白山,步行一千多里,经过一个多月的探寻,历尽艰难,终于找到了抗联第一路军的密营。使这两支抗联劲旅恢复了联系,凝聚成了坚强的抗日力量。

事后,由于叛徒告密,他在依兰县突遭敌人逮捕。在审讯室里,日本强盗对他施行了非人的折磨,先把他吊起来,用皮鞭抽,把他打得遍体鳞伤,然后用竹签子捅手指甲,用汽油、辣椒水灌鼻子,用烧红的烙铁烙前胸后背和胳膊窝,最后把他装进铁刺笼子翻滚,将它刺的像血葫芦。昏过去,敌人再用凉水将它浇醒,继续一次次毒打拷问,但没能从他嘴里得到一点抗联的信息。在监狱里,日本强盗对他进行了无数次审讯,使尽了所有刑具,用尽了所有酷刑,把他折磨的死去活来,惨不忍睹,但他始终坚贞不屈,宁死不透漏丝毫军情。抓不到证据,无奈之下,敌人判了他十年徒刑。年日本投降后,李升才得以出狱,回到党的怀抱,此时他已经是近八十岁的老人了。

歌剧《星星之火》人物原型李升和李敏

据哈尔滨新晚报报道:党的地下交通员李升,为了中国革命,把生死置之度外,心红胆壮,意志如钢,饱经风霜,历尽磨难,付出了满腔赤诚,冒着生命危险闯过了一道道险关,完成了一个又一个艰巨任务,把自己的一切奉献给了抗战事业,为抗日斗争的胜利立下了不朽业绩,绽放出了一位优秀共产党员的魅力与风采,赢得了认可与尊重,被社会尊称为“抗联之父”。年哈尔滨歌剧院演出的歌剧《星星之火》,就是以李升和李敏为原型创作而成,其主题歌《革命人永远是年轻》,成了经典唱段,至今久唱不衰。

人民感念英雄,年李升被选为首届黑龙江省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后来又被选为省政协常委。年国庆节,已84岁高龄的李升接受党中央邀请,作为东北抗联代表,赴北京参加国庆观礼,受到敬爱的毛泽东主席的亲切接见,毛主席还将一根刻有《革命之父》的手杖送给了李升,表示对他老人家的尊敬与褒奖。

年李升在哈尔滨逝世,享年95岁。党和政府为他举办了隆重的追悼大会,著名抗联战士李敏和革命后代及社会各界人士参加了他的追悼会,他为我们留下了永久的怀念和记忆。

年3月1日

作者:曹松先

图源:网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offidachina.com/hgzf/632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