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芝堂创立周年庆典带来的传统文化享
10月14日九芝堂创立周年庆典现场,进行了道地药材鉴赏、传统制药工具展示、古法搓丸技艺表演活动,这是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九芝堂传统中药文化”的部分展示。
现场陈列了常用的道地药材以供鉴别,也陈列了部分传统制药工具供大众参观,并用现场的工具与药料,演示了古法手工搓丸的过程。由九芝堂传统中药文化中药炮制传承人,从事中医药工作51年,具有丰富的中药鉴定、中药炮制、中药制剂、中药药理及中医养生经验的刘一弟老师解说,并引导观众一起鉴赏。刘老师陈述道地药材的历史演变,指出它们的品级之分,强调了九芝堂非道地不取的采购原则;也介绍了传统制药、行医所使用工具的用途;揭晓古法手工制药的好处,并告诉大家,九芝堂至今仍然保留六味地黄丸、安宫牛黄丸等大蜜丸的手工生产。
刘老师介绍,历史上九芝堂的药以靠得住、药效奇、见效快名声在外;九芝堂祖传有多种成药配方,均以古典成方为基础,结合多年实践经验,增减化裁而成;曾经以“丸散膏丹,酒露汤锭”闻名天下。
刘老师讲道,旧时代,九芝堂主销品中有化毒生肌的十宝丹、清凉散火止血的平安散、解毒开窍的红灵丹,以及珍珠散、七厘散、紫金锭、八宝光明眼药、小儿回春丸、附桂紫金膏、狗皮膏药、十全大补丸、全鹿丸、参桂鹿茸丸、虎骨酒等,东到苏杭,西到云南,北到东北,南到海南岛,甚至国外南洋群岛,都可见九芝堂产品的踪迹。
“古法制药的原则和方法,从采药、炮制、成药、储藏的各个环节,都有严格的传统要求,包含着浩瀚深邃的中医药理论和人文观念。”刘老师举例说,对一些治疗急症、用量偏少、功收峻效的药品,老中医常常在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采药、制药,中医认为此时阳气最盛,药性最强,九芝堂也继承着这个传统;如以下这个过去的九芝堂七厘散药罐,罐身上就明确注明了这点,这既是专业的见证,也是“仁心良药”的口碑承诺。
这是一个七厘散药瓶。瓶身上写着“湖南上坡子街苏州劳九芝堂五月五日午时虔修神效七厘散”。按传统上五月五日午时阳气最旺盛时制药,可收七厘散正气、活血最大之功效。七厘散出自清代医家谢元庆的《良方集腋》,功能化瘀消肿,止痛止血,七厘表示药量少而精,故非得五月五日午时虔修无以奏其大功。
因为场地原因,展示内容有限,通过大屏幕播放,观众们了解到,在位于伍家岭商圈的九芝堂健康大楼,其中的九芝堂企业文化馆与九芝堂中医药博物馆,有非常丰富的收藏和展示,全面展现了湖湘中医药文化的起源与发展历程,诠释了“九芝堂传统中药文化”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与精髓。
往期
回顾
仁心良药,感恩传承——九芝堂创立周年庆典隆重举行(文末互动有奖纪念银币)
九芝堂创立周年庆典带来的传统文化享受(一、慎终追远)
九芝堂创立周年庆典带来的传统文化享受(二、领导致辞)
九芝堂创立周年庆典带来的传统文化享受(三、师徒传承礼)
相关资讯
转载请注明:http://www.offidachina.com/hgzf/71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