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溪名胜古迹物产与贸易萸江津风系
点击梅山风V,领略人文·历史·风景!最具特色的平台!
相关链接:
1、资江航运曾造就了“楚南望邑”的辉煌(系列一)
2、新化:曾有“楚南望邑”的辉煌(系列二)
3、(系列三)新化:曾有“楚南望邑”的辉煌
4、(系列四)新化:曾有“楚南望邑”的辉煌
5、资江新化县城段的昔日辉煌(系列八)
6、民国一流县城——上梅古城(一)(系列十)
7、民国一流县城——上梅古城(二)(系列十一)
8、民国一流县城——上梅古城(四)(系列十三)
9、资江游家段的风光、人文、码头、河道!(系列二十一)
上接之五:
(之六)第二节名胜古迹、物产与贸易
水月亭。据张汉良老人讲,渡头山石子湾水月岩处,原有一座水月亭。该亭白墙青瓦,飞檐斗角,亭门石柱上还刻有一副嵌名联:“水泛乳花留好客;月低茅店促征人”,上联写亭前景色,下联写茶亭兼客栈的特点,和茶亭主人对行商客旅的关怀之情,相传为清代拔贡苏士瑛撰写。“水月飞花”本为“白溪八景”之冠,可惜因柘溪建大坝,该亭只留遗址。
云山寺。古寺坐落在鹅羊岭山峰西侧。何爱常老人说,鹅羊岭即旧县城南门的南门垴山,得名于神话传说中五羊之一的鹅羊,龙岩耸其前,凤凰栖其后(即今凤栖岭),西临萸江水,北枕石板湖,与东门山隔江相望。古寺苍山霞蔚,翠嶂云蒸,素有“云横鹅岭”的雅号,解放后一度改为学校,后学校另择新址,古寺得以重新修复。寺下山脚,有一股龙泉,喝了可健身除病,远近居民常每天来此取水,其中神秘,云所难云。
B18鹅羊岭
白溪制陶业。陶器是白溪的特产,制陶历史已近年,缸、坛、瓮、钵、盆、罐、壶、碗、碟、锅、鼎等家用器皿应有尽有。日用陶器是梅山工业生产中一门古老而颇具名声的产业。向里柔老人介绍,在收成不好的灾荒年月,这里有“要想活,买瓦货”的说法。梅山人喜欢做坛子菜,白溪人尤甚,什么米粉肉、红辣酱、酸豆角、干盐菜、炸豆腐、白辣子……不管是青黄不接的季节,还是寒冬腊月,白溪人菜坛子里的小菜是年年有余的。
白溪凭借当时水运的便利,陶器曾远销到全省各县以及四川、贵州、广西、云南等省,据说甚至还转销到越南、缅甸等邻国。何思这里,过去流行男子做卖坛子生意,用木帆船装载到湖区直接卖,因为物美价廉,又省去了很多中间环节。鼎盛时期,年出口量达数百万件。
B19何思青山陶窑遗址
青山湾有最好的陶土,用手工制作坛坛罐罐,过去几乎是挨家挨户。办土、坎柴买柴、制坯、打花、上釉、装窑、烧火、看火候、封窑眼、出窑、搬运、码堆子都自家干;打窑子则合伙干:先选一处斜坡地,从下至上一个仓一个仓像阶梯一样地往上筑,最下的窑头仓最小,从头到尾逐步增大,尾仓最大,筑仓多少依地段而定,一般十几到二十几个仓。窑上以木架加瓦结构为罩,防雨防风,整个窑子远观像一条长龙。每个仓有一个门口,弓腰驼背才可进出。这是装窑的门户,每次装窑出窑的时候只能由两个人互相传递,大陶器譬如水缸、染缸,酿酒用的冷却器,只能在尾仓把门开大,装进去再用砖砌好,出窑的时候再拆开。每个仓在背侧接近上仓的地方都要留个气孔,与烧火门成斜直线,火功夫到了家的时候用湿泥巴封闭,那时,烧火门也得封闭。烧窑人员安排,得按古老的办法抓阄决定先后,有的在白天,有的在晚上,个人把干柴充分准备,好的柴如劈破的竹子片(不劈破会烧起来爆破坯子)、柏木片和松木片或杂木片等火力大,在大师傅指导下,烧七八个小时就可以把陶器烧好了(烧得好的标志是从气孔里看,通红无暗处,俨然红绸子摆动,而又无倒塌现象)。如果柴不好,如水桐树、梓树、茅柴、茅草之类;或柴好而不会烧,有时候十多个钟头也烧不好,有的还会烧成次品甚至废品。烧好后,如何分陶器,也用抓阄。走红运,抓得好是大仓,火功也到堂,烧得陶器一敲铮铮叫,质量过得硬,绝对能赚到大钱。青山湾的老百姓不但是制陶的高手,而且也是卖坛坛罐罐的高手。一到寒冬腊月,天气冰冻,陶器做不成(泥坛有水分,冰冻便报废),就肩挑翘扁担,做起坛坛罐罐的买卖,卖到武汉也不算远。据说,柘溪大坝建好后有两处沁水,用八百号的水泥封堵也无济于事。青山湾的向献主卖坛子从那经过,告诉电站的技术人员,用陶土可以堵住。他先用一只沁水的坛子(如有细沙子夹在陶土里,一烧沙子便成灰,这样的坛子往往沁水)现场演示治沁的方法,以随身携带的青山湾陶土将漏水的沙眼堵死。大坝技术人员采用了向献主的治沁方法,用青山湾的陶土堵住了大坝的沁水之处。为了感谢向献主,电站特批了四百块钱奖金,这在当时是个不小的数目。
B20白溪青山陶窑窑门
白溪境内,何思的檀山村、青山湾、大源村、民主村,现在还有陶器厂遗址。在何思一带,特别是青山湾,发展陶器生产最早,现在仍可以看到老窑。
白溪茶业。向里柔老人说,清朝末年,青山湾竟有六家旅店。这个小小的山窝,为什么能开这么多旅店呢?原来,这里不仅是白溪通横阳、油溪通澧溪、石鳌通荣华过街亭的必经之路,来往生意人必须在这里打中伙,或歇宿;而且这里的陶器、酒坊、印染也是远近出名,有不少生意人来进货谈生意。特别是当时有个叫向贵亨的,办了个茶叶站,收购干茶叶,所以来来往往的茶叶商人也不少。当时这附近山头都种了茶。收了干茶叶,附近的婆婆嫂子都争着来拣。有时茶叶收得多,资金难以一时周转,向贵亨就自己出一些本店的纸钞票,俗叫“向家票”;民谣说:向家票,哗哗叫,拿它买得东西到,你也要来我也要。当时下游的杨木洲有四家茶行,向贵亨与茶行打好交道,用布袋一担担往那里送,或那边老板自己请人来挑,这边见老板的条子发货。茶叶分为几等几级,并且搞包装,最好的一等茶叶,茶行里用枫木板盒子一斤、两斤、五斤装起来,用印好的防潮纸一盒盒封好;二等的茶叶也用枫木板箱子十斤、二十斤装封成箱;三四五等茶叶就用布袋五十斤、一百斤装好,袋上也印好字样。碎茶叶和拣皮就干脆舂成灰,制成茶砖,也用盒子装好,卖到北方去。这样来的人更多,有时候,青山湾六家旅店都挤满了,还要打地铺。据传向贵亨当时打了两床直径四米四的圆形大棉被,一床可以睡十几个人,爱新鲜的旅客喜欢到铺这两床被子的床上睡。有的运输茶叶的人,索性以茶叶站为家,个把月不回去。向贵亨很大方,不收床铺费,甚至斤把酒、餐把饭也不收钱。青山湾这个茶叶站,在那个时候,门庭如市,昼夜繁忙。
白溪石灰。新化自古就生产石灰,主要产地在白溪、琅塘、游家、桑梓沿萸江河一带,产量以白溪至油溪之间的中家庄为最高,产品素以水运外销滨湖各县。清光绪五年(),白溪木子湾一家私营石灰厂,即有从业人员人,年产石灰3万吨。民国37年,全县生产石灰13.4万吨。
据张先球和张汉良老人介绍,白溪一带盛产石灰,特别是鹅羊滩两岸的木子湾、中家庄、月金坪这4公里长的两边河岸,各有20多座石灰窑一线蝉联,将河岸妆点成两条长长的白练,水上水下交相辉映,景色相当壮观。当时年出口量,都在8千吨以上。
B21白溪木子湾石灰窑遗址
粮油业。据张汉良老人介绍,民国中叶是白溪手工业和商业的鼎盛期,全镇有大小店铺三百余家,以南杂、棉布、粮油为主体。白溪的商业习惯,南杂店铺是以米糖为主要原料的糖饼店铺,糕点糖食在白溪从来就是与油盐等消费品混合经营的。有的南杂店铺还销售由益阳、常德、岳阳等地水运而来的湖米(也叫河米)、大豆、棉花等商品,批发与零售兼营,营业额大,利润稳定,是白溪商业的龙头。
过去白溪没有粮油专门店铺,但有十八家交易行,是粮油土果土糖等物资交易的中介所,除了赶场的时候为买卖双方撮合成交从中收点中介费外,有时也在廉价的时候买点粮油、豆类、花生,囤积起来待价而沽。但植物油的零售,多归南杂店铺经营。
棉布百货业。棉布百货是当时仅次于南杂的行当,布店一般有自己经营的织染作坊。当时,镇上有同兴和裕通两家纱行,把村妇用老式纺车纺的棉纱卖到织布厂,织布厂再卖到织染作坊。全镇有应民、易庆祥、食德堂、同兴泰、杜记等十几家小型织布厂,旺盛时期共有织布机余台。商铺销售以自产的布匹为主,还兼营从外地转运来的丝、棉、麻等织品。因自产的棉布产量较高,在本地零售不多,一般批发给专营棉布的客商,再转销到湘西、川、黔、桂等边远山区去,营业额颇高且利润也不低。当时除了织染外,还有会生堂、裕源、义合仁等七八家专业印染作坊,为生产出来的白布染色加工,能印染传统的蓝布、青布,后来用外国染料能印染品红、品绿、铜蓝等颜色。到民国后期,县城的宏大印染公司在白溪设点经营套色印染,是当时白溪唯一的一家彩色印染作坊,能套印两色图案的床单与被单。白溪的棉布店铺不兼营百货,专业的百货店铺规模不如棉布店,主要以鞋帽、袜子、毛巾、针织品、丝棉毛线、化妆品及五金制品等为主。
饮食服务业。由于商贾客旅来得多,店铺多,白溪的饮食服务业也很发达。当时,全镇有面馆、饭店、酒坊、客栈等饮食服务店铺四十余家;著名的白溪豆腐则由二十多家作坊以前店后坊的自产自销形式经营,一般为零售,也兼批发,种类有豆腐脑、水豆腐、淡豆干、盐单干,还有以水豆腐加工的炸豆腐、腐乳、麻辣豆干、酱制豆干等品种。
附:民国时期白溪黄埔生所涉及的本土店铺
店铺名
黄埔生
黄埔军校期数
备注
白溪裕发泰号
刘柏心,号人俊
第一期
年
白溪市陈聚贤货号
刘纯正,字介平
年,店主陈聚贤
白溪中街陈晋泰号
胡镇随,字其去
年,店主陈晋泰
白溪市同升益
何本端,字口源
~年,何本端后回乡为县参议员
同和祥号
何思孝,字弥光
第六期
~年
白溪市陈聚贤货号
刘树人,字伯文
第四期
~年,店主陈聚贤
白溪市大河街湘裕行
张国森,字百铭
第五期
张国森乃叶剑英同班同学
白溪市大河街湘裕行
张振南,字子约
第六期
张振南,香港劳工界领袖,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
白溪市长发祥
彭秉彝,字志武
第十二期
~年,店主彭子经
白溪市协和长
周盛德
第十四期
约年
白溪市春生福药号
何政
第十五期
~年
白溪市裕盛隆
张弓箭,字钊剑
第十六期
约年~年
白溪市仁和兴
刘戒三,字兼
第二十一期
~年
白溪市八仙街张济和号
张人作,字墨
第二十一期
~年
白溪市陈聚贤号
张毂
第二十一期~
~年,店主陈聚贤
清河桥遗墩
医药业。白溪当时还有十几家中西药店,大部分中药店铺是批发与零售兼营,资本雄厚,药品齐全,有的还可以跟县城的大药房相匹敌。除了一般的医疗药物外,还兼营鹿茸、人参、洋参、虎鹿驴胶等贵重药品,营业范围覆盖到当时新化西北的七八个乡镇。四家西药店铺都设有诊所,多由退役军医经营,即看病又卖药,多以药养医。有的药需要酒配置,白溪当时有很多酒坊,多是家庭小作坊,到民国后期,有了一家颇具规模的酒厂,叫胜利漕坊,生产烧酒和水酒,还制冰梅酒、虎骨酒、加五酒、加皮酒等药酒。
附:民国时期白溪部分店铺表
店铺名
地址
店主名
备注
养气堂客栈
八仙街
扶植甫
~年
励志印刷书局
中街
张先育
同春泰
八仙街
张同泰
主营南杂,年红六军团第十七师师部曾设张同泰家。
吉星堂
美利场
书籍、笔墨草纸
龚德全
美利场
书籍、笔墨草纸
应民作坊
中街
织布厂
易庆祥作坊
八仙街
织布厂
食兴泰作坊
八仙街
织布厂
杜记作坊
中街
织布厂
同兴纱行
八仙街
向献鹏
纱厂
裕通纱行
中街
纱厂
会生堂
八仙街
何本端
印染作坊
裕源
八仙街
印染作坊
义合仁
中街
印染作坊
宏大印染公司
中街
印染厂
胜利槽坊
八仙街
烧酒、水酒、药酒
石板铁铺
中街
张人瑞
农具、菜刀等
农副产品。据张先球老人介绍,当时,由白溪转运出口外河的农副产品还有大量的花生、桐油、茶油,少量的块糖、生猪等,一般由水运远销于县城以及邵阳、益阳等地。
煤炭转运业。白溪多船户、船工,当时,载重50吨以上的大船不下百余艘,多为做外河生意的商人装载货物。当时,许多行商在白溪租船从冷水江、沙塘湾等地装载煤炭出口到湖区各县销售,出口量也十分可观。
其他行业。白溪还有百余家小本经营的烟酒、日杂、五金、铁匠、铜匠、竹篾、陶瓷、轧面、屠宰、熟食、书纸、纸马、理发、印染、缝纫、鞭炮等工商店铺,使得白溪商贾如林,客旅如云。
B22白溪老街木门栓
向里柔老人也说:何思青山湾一带还多种植甘蔗,每年不下千亩。甘蔗蔗糖加工都就村设作坊,青山湾就有几处作坊,用畜力转动榨汁机榨取液汁,然后倒在铁锅中蒸化水分,再将糖汁倒入长10厘米、宽3厘米、厚1厘米的模具中成型,就制成了具有梅山特色的土糖,因为外形像砖,人称“砖糖”。这种砖糖除了少数满足本地食用和做饼糕等食品材料外,大部分都运往邵阳、益阳等城市,制成沙糖、冰糖和各种糖果。
采矿冶炼业。白溪乐山(今鹅溪、荣华)一带蕴藏铅锌矿,有工业开采价值。据县志载,民国32年()政府批准开采铅锌矿的9家私营公司中就有白溪乐山。白溪的海泡石藏量丰富,并且含量较高,经测定在24%至48%左右;黑滑石矿藏更为惊人,且石质细腻如玉。根据国家地质部门勘测,镇内还蕴藏有着丰富的稀土矿。
白溪铁矿开采历史悠久。据明《一统志》载:“宝庆、安化、新化皆出铁。”清道光《新化县志·食货》载:油溪、瓦滩、满竹(白溪)、辇溪、三江口、周家溪、石矶头、金家溪各处,往往采煤之处、铁矿呈露,民间取之铸农器,为利无多,然开厂之处,奸民混杂,恐有疏虞,故历为封禁。”鸦片战争之后,禁令渐弛,清廷允许招商集股炼铁,到了抗战期间,土铁生产较为兴旺。民国32年,政府批准开采铁矿的有永盛、大有、应万、大源(即今白溪何思大源)、开利5家公司,年产土铁1吨。抗战胜利后,又有新源(即今白溪何思新源)等几家铁厂开业;民国37年,全县产土铁3吨。
新中国成立后,年7月,县政府接管新源、毛筻铁厂、同福锅厂及所属洪水坪铁矿,组织恢复生产。白溪铁厂直到年才停止生产。据向里柔介绍:青山湾就因石头为青色而得名。清朝末年,新化县矿务局在青山湾开采铁矿石,派来记码的会计字写特别快,无论谁的什么话,讲得如何快,他都能一字不漏地记录下来。青山村的甲长向献昆实在不信狠,便去问那个会计:“我讲话你能记下来,我就是一斤肉、一斤鱼、一斤五加皮酒输给你,记不上来,你也要输这么多给我。”会计答应之后,向献昆张口就用白溪方言说:“一只鸡公腋架展,唱起歌来龙鼓眼;身上绯红尾墨黑,头戴高冠浅更浅;见了蜈蚣满口吞,见了鸡婆赶得远。请你赶快赶快写,慢了鸡巴归你舔!”这口白溪土腔,会计完全无法记,气得笔也丢了:“好好好,我认输。”年大办钢铁,白溪地区先是土法上马,在青山湾筑了几个土炉,用木材炼铁。后来开办红旗钢铁厂,在青山湾采矿石。一年功夫,窄轨铁路铺好了轨,礼堂、食堂、宿舍、发电机房、炸药房、输电线路等矿区基建任务完成,4个矿井连续开凿。开头采用索道法,后来改用竖井,把二号、三号矿井的矿石,从竖井里吊下一号主井,把吨斗车厢套上轨道,再运出去。除铁矿之外,白溪还开采了煤矿、铜矿和硫磺矿。(本章节由向光辉撰写)
节选自《大梅山研究·萸江津风》
下接之三十四,敬请阅读!
xhyj智
转载请注明:http://www.offidachina.com/lsjz/41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