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是中医的宝,是一种古老的中药一文

本文详细介绍各种酒剂及其功效,“酒”在方剂中往往有画龙点睛的作用,然而后人往往忽略和轻视其作用而弃之如蔽履,结果往往失之毫厘谬以千里,使方剂的功效大打折扣。故而谨以此文,以救时弊。

酒,通常用作筵席上之饮料,而运用到医药上,却由来已久。早在二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十三方中,记载用酒治疗疾病的就占有五个方子,如《素问·汤液醪醴论》的“醪醴”,《素问·缪刺论》的“左角发酒”,《素问·腹中论》的“鸡矢醴”、《灵枢·经筋篇》的“马膏膏”法、《灵枢·寿天刚柔篇》的“寒痹熨法”等,以上五个方中,都用到酒,其中不仅有内服剂,而且还有外用法,这对后世医学用酒剂治病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酒的分类

酒,为米、麦、黍、高粱等和曲酿成的一种饮料。按照制作方法,酒可分为蒸馏酒和非蒸馏酒两大类,前者如米酒、黄酒、葡萄酒等;后者为白酒,又名烧酒。浸药多用烧酒,做药引用黄酒,白酒以陈久者为佳。

不同的酒不同的功效

1.白酒

中医认为,酒有活血通脉、引行药势、增进食欲、消除疲劳、陶冶情志、使人愉快并有御寒提神的功能,少量饮用白酒特别是低度酒可以扩张小血管,促进血液循环,延缓胆固醇等脂质在血管壁沉积,故对循环系统及心脑血管有利。

2.黄酒

中医认为,黄酒有行药势、通经络、行血脉、温脾胃、养皮肤、散湿气之功,适用于风湿痹痛、骨节疼痛、消化不良、冻疮、手足不温等。秋冬温饮黄酒,可有效抵御寒冷刺激,预防感冒。

3.米酒

又名醪糟,是蒸熟的糯米拌上酒酵母发酵而成的一种甜酒。

中医认为本品有益气养血、散寒活血、散结消肿之功,适用于纳差食少、胃脘冷痛、虚寒痛经、妊娠水肿、乳汁稀少或分泌不足等。《随患居饮食谱》言其“补气养血,助运化”。

3.葡萄酒

中医认为,葡萄酒有温通经脉、舒筋散寒、通络止痛、引行药势之功,适用于寒滞经脉、瘀血内阻、风湿痹痛、筋脉挛急及导引药等。

酒与医

“医”字的繁体是“醫”,下边有“酉”表示古代盛酒的坛子,这是个象形字。赵荣光先生著作《中华酒文化》中对酒和醫的关系有所详述。书中提到,许慎在其《说文解字》中解释“酒”和“醫”云:“酒,从水从酉。醫,治病工也……得酒而使。从酉……酒所(yǐ)治病也。”醫字从酉,说明在古代酒和醫有不解之缘。《周礼》中记载:“浆人,掌共王之六饮:水、浆、醴、凉、醫、酏,入于酒府。”早在几千年前的周朝,以周天子为代表的贵族阶级就把味道醇厚的“醫”来做为日常保健的饮料了。《黄帝内经》中就专门记述了酒的药理与医疗功效,如鸡矢醴,相当于现代的虎骨木瓜酒,把药物浸入酒内,经过一定时间,或隔汤煎煮、滤去渣,取液服,以治疗风寒湿痹痛。酒是谁发明的呢?据《中国文化史概要》介绍,《吕氏春秋》《战国策》等先秦典籍记载是夏禹时代司掌造酒的女官员——仪狄发明的酒。而酒的雏形则是“醴”。“醴”是一种糯米经发酵而成的醪糟儿,醪糟儿洁白细腻、稠状的糟糊可当主食,而上面清亮醇香的汁液,性绵柔,味酸甜,适量饮用还可通血脉,御寒气,行药势。在中国古代不管是社稷还是家族,凡是重大的祭祀活动都要有祭酒的仪式,源于此古代的酒甚至被认为是一种医治百病的神灵之药。这大概是“酒为百药之长”的缘由了吧。

酒,在医药上的用途确实很广泛的

早年行医时,每遇疮疡初起患者,常嘱服“仙方活命饮”,用酒水各半煎服,外用醋调陈小粉(淀粉)敷患处,这样内外结合治疗,效果很好。再如解放前我乡疟疾流行,我尝以“截疟七宝饮”加减,酒水适量煎煮,于疟受前二小时服之,一剂即止,再剂而愈,效果既迅速又可靠。本方用酒,一则能使常山等药的有效成份易于释出,二则并能制止常山易致催吐的副作用,三则酒最能行血,助药力,服后能迅速引药进入血液,有加快抑制和杀灭疟原虫的作用,而使疟疾症状及时控制。如果不加酒煎,一则易使患者呕吐,再则往往不能及时控制疟疾症状,这是前贤积累下来的宝贵经验,我只是通过实践后进一步作了验证而已。

平时常遇头晕耳鸣失眠健忘,腰酸乏力,脉象沉细的患者,以核桃肉用黄酒隔水蒸后服,一日二次,效果也很好。我国明代著名的医药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里载:核桃有“补气养血益命门”等功效。《名医别录》载:酒主“行药之精”。以核桃温热,酒能通血脉,两药合用,则补气养血,益肾治虚,相得益彰。

对风寒湿痹患者,常根据其风、寒、湿邪的偏胜,正气的强弱,气血的盛衰等不同情况,常用蠲痹汤加减,药用羌活、防风、姜黄、当归、赤芍、黄芪、生姜等为基础方。如风偏重者重用防风、海风藤、秦艽、五加皮等以祛风为主,寒偏胜者加干姜、桂枝等以祛寒为主;湿偏胜者加生苡仁、苍术、萆薢等以化湿为主,上半身关节痛者用羌活,下半身痛者用独活;腰部酸痛者加川断、狗脊,杜仲、桑寄生;正气不虚者可去黄芪;病久气血两虚者加益气养血药。另外,如乌梢蛇、青木香、威灵仙、千年健、牛膝、防己等均可适当选用,以上药物,剂量可以根据具体病情灵活掌握,并嘱用高梁酒浸后常服,夏天浸两周,冬天浸三周,或者将药及绍兴酒放在砂锅内密封盖紧,隔水蒸煮三小时,然后滤去渣滓,即可服用。但酒宜选择质量好的一种,便于存放,否则易于变质失效。这样辨证用药浸酒,服后多能获效。

但对热痹一证,不宜用酒,药以水煎为妥。根据药理学报道,某些中药的有效成分,常需酒、乙醇中提取,如五味子水煎不及乙醇中提取好,丹参煎剂不如酊剂等等,所以目前新药(包括部分中药为原料)以酒、乙醇中提取为多。

酒,如果通过加工浓缩,便成为95%的药用酒精,酒精也叫做乙醇。酒精外用擦浴,可使毛细血管扩张,促使散热降温,所以常用于高热病人的辅助治疗。而中医及民间对推拿,也常用烧酒,取其疏通气血,舒筋活血,消除病邪的作用。酒精通过稀释成75%的浓度,常广泛用于皮肤消毒。高梁酒一般约60度左右,绍兴酒约30~40度左右,啤酒约5~6度左右,(标签上的度数是麦精度数)米酒经过发酵,便成为米醋。

米醋又名苦酒,如《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说:“少阴病,咽中伤,生疮,不能语言,声不出者,苦酒汤主之。”药用苦酒之酸,取酸以收之,收敛咽疮。配半夏之辛,取辛以散之,配鸡子甘,取甘以缓之,以发声音,以缓咽痛也。醋,还可以用于防治某些疾病,例如冬春季节,感冒、流行性感冒等呼吸道疾病较易发生,怎样进行预防?除了加强锻炼,增强体质和服用某些必要的药物以外,用食醋熏蒸房间,消毒效果很好。实验证明,食醋熏蒸房间杀灭流感病毒确有明显作用。

酒,还用于中药方面的加工炮制

可以提高药效,减少副作用,或改变其功用,例如:当归酒炒更能活血,黄连酒炒善治目赤,黄芩酒炒专泻肺火,大黄酒制能行上部,清上焦积热,延胡酒炒能止痛行血。丸散酒服,可以加强作用,如薯预丸、大黄?虫丸、赤丸、当归芍药散、当归散、白术散、土瓜根散……,此外,中药醋炒,可入肝而收敛,兼有增强止痛的作用。如延胡醋炒,既能止痛又可止血,香附醋炒,肾丸气专入肝经等等,而目前的中药,炮制加工,很难道地,实感遗憾!

喝酒的讲究

《寿亲养老新书》中说:“水陆之物为饮食者不管千百品,其五气,五味,冷热,补泻之性亦皆禀于阴阳五行,与药无殊,人若知其食性,调而用之,则倍胜于药也,善治药者不如善治饮食。”

清朝陈士铎撰写的《本草新编》其中论酒说:“少饮有节,养脾扶肝,驻颜色,荣肌肤,通血脉,厚肠胃……此酒之功也。”洗练的语言把酒的药用功效概括得一清二楚,同时也强调了饮酒要有节度。

“少饮有节”是说,每天适量喝一点酒,对脾胃是有补益的,因为酒可以通血脉,厚肠胃,御风寒。在民间认为喝酒还可以消愁,因为酒的功效有疏通和宣散的作用,当情志忧愁时便可借用酒的药效来宣畅情志,但要适可而止,过量就会造成借酒消愁愁更愁了。

《养生要集》中说:“酒者,能益人,亦能损人。节其分剂而饮之,宣和百脉,消邪却冷也。若升量转久,饮之失度,体气合弱,精神侵昏。宜慎,无失节度。”

至于饮酒的禁忌古人有以下忠告,《本草拾遗》:“米酒不可合乳饮之,令人气结。”“凡酒忌诸甜物。”《本草纲目》:“酒,畏枳椇、葛花、赤豆花、绿豆粉者,寒胜热也……痛饮则伤神耗血,损胃亡精,生痰动火。盐、冷水、绿豆粉解其毒。”以上为古人经验,仅为参酌。

就酒的养生意义而言,根据我国民俗和饮食习惯在冬季养生中可以适当喝一点白酒,饮酒前最好把酒温热后再喝。

综上所述,酒在医药上的用途是十分广泛的,它可涉及到内、外、妇、儿、伤、针灸推拿、中药炮制、预防等各科的部分适应病证。由此可见,酒的确是一味良药。自古至今,沿用已久。而现在有的中药书上,却把酒摒之于药物之外,未免太忽视了吧!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offidachina.com/lsjz/4763.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