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丸散膏丹和服药的注意事项名家话养
太平名家之约·名家话养生
中药丸散膏丹和服药的注意事项
三十四期
本期名家:王心远著名养生学家,系汪逢春、瞿文楼的第三代传人,清宫御医传承。清华紫荆养生俱乐部首席中医专家,清华大学养生高级研修班特聘教授,北京崔月犁传统医学研究中心中医。
平日我们对中药最直接的印象就是汤药,但中药还有着丸、散、膏、丹等不同的剂型,所以不要一提到开中药就是汤剂。
而丸、散、膏、丹这些剂型是根据什麽来用呢?就是根据实际的目的,就是说你到底用它来干什么?而不是说怎么方便怎么用,不是说我觉得丸药吃着方便,我就不吃汤药,不是这样的。大夫会根据实际情况给建议的,他认为这个病应该喝汤药,而那个病吃丸药就行了。
1
汤药的煎法很讲究
丸散膏丹有不同的用途,比如汤剂,就是把中药煎成一种澄清液,把药渣滓去掉,把汤澄出来。汤者,荡也,荡涤病邪。汤药讲起来学问很大,大家知道中国人做饭就非常讲究,对做饭的火候很讲究,哪个菜先下,哪个菜后入,先炒哪个菜,后炒哪个菜,这里头学问大了,不同的人,不同的手艺,炒出来的菜味不一样。
如果炒菜是那么简单,怎么会有一级厨师,特级厨师?不同的厨师,同样的食材炒出来的味道是不一样的,中药也是这样,比如煎药,煎得不好的话,也容易出问题。中医讲“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比如煎银翘散、桑菊饮,这是治疗上焦病,治疗风温上焦有热的病,大夫开方子的时候药量就很轻,比如银花、薄荷都是清轻之品,煎的时候时间要短,香气大出即可,如果熬的时间太长了,这个药就不往上走,就会往下去了。反之,很多补药,煎的时间就要很长,比如炙甘草汤,补阴血的,要加很多水,熬的时间很长,要熬的特别浓厚粘稠才能养血,所以煎法很重要,汤药也不是那么简单的。
按说“上焦如羽,非轻不举”,煎的时间要短,那么银翘散、桑菊饮这些方子就不能熬第二煎,原则上是这样的,但我们现在熬第二煎就是为了节约药材。
除了汤药之外还有丸、散、膏、丹,这叫五用,五用就是五种剂型。
2
膏方
这个大家应该比较熟悉,南方也很讲究,叫膏滋,就是把药熬成比较稠的膏。膏方就是把药反复煎出成分来以后,然后再给它浓缩,浓缩一般用蜂蜜把它变成炼蜜收膏,膏方多用于滋补药,因为膏剂多善于滋补。
熬膏得用紫铜锅,不能用钢锅,因为很多药跟钢铁会发生反应的,会影响药性,所以得用紫铜锅,这些都是基本的要求。中医很多的传统确实很难寻到了,我觉得大家一定要长本事,因为现在很多东西谁也不会了。如果你会的话,那你就是难得的人才,所以这些传统的东西,我们应该把它传下来,这叫为往圣继绝学。
膏方不光是膏滋,也有外用的,也有用水熬的,也用油醋的,各种不一样。
3
散剂
就是把中药研成细末,最好是现用现磨,因为细末容易挥发,时间长了,药性就挥发掉了,气味也容易走泻,也就没有效果了。
散者,散也,容易迅速走窜到全身,甚至布循经络,能够祛胃中积滞,祛脏腑积滞,通畅四肢,效果非常好。
散剂有两种:一种是吞服,直接用白开水送服,一般是气味比较厚的散剂。气味薄的散剂一般是拿水煎一下。银翘散爲什麽是散剂?银花、连翘、荆芥、薄荷是辛凉解表的,金银花本来是清热解毒的,它是花,是芳香之品,真正的金银花里面含有一股香气,所以它是清轻往上走,一般花都往上走,真正往下走的只有旋复花,除了旋复花都是往上走,所以有“诸花皆升,旋复独降”这句话,所以金银花开的量很小,它就往上走,所以正好治疗热性感冒。
一般我们说的风热感冒,用金银花加连翘,连翘清心火,荆芥,薄荷都是辛味的,辛味都是解表的。
银翘散本身就是一个散剂,所以叫银翘散。但是它是粗的散剂,为什么要做粗的散剂呢?就是为了还要煮一下。一煮,香气大出,时间很短,大概也就十分钟之内就行了。银翘散真正的吃法就应该这么吃的。散剂是最适合银翘散的,治疗风热外感效果非常好。但是大家现在吃的银翘散是什么剂型啊?比如同仁堂的银翘解毒丸,是蜜丸。蜜是甘缓的,我们不希望它甘缓,希望它尽快解表。
银翘散本来是一个很常用的中药,而且现在风热外感特别多见,所以就要用到这个药,但是把它做成蜜丸,效果就会打折扣。那么怎么办呢?一种是用开水化开了,当成汤药喝,效果会好一点。如果时间来不及,可以直接嚼着吃,因为嚼着吃作用于上焦的时间会长一些。
剂型对于我们中药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本来应该是散剂,本来应该是煮散的,可惜把它做成蜜丸之后就影响疗效了。比如桑菊感冒片,就是桑菊饮,是治疗风热外感更轻一点的方子,这个是片剂,片剂到胃里面会分解,类似于散剂。
4
丸药
大家对丸药非常熟悉,就是粒状的。实际上中医做丸药本来没有做那么大丸的,因为这样不人性化,谁嗓子能把这么大的蜜丸吞下去呀?所以古人一般不做这么大的丸。大的丸比如理中丸,他做这么大是因为要煮的,不是直接吃的。古人一般做成梧桐子大小,也就是现在六味地黄丸那么大。大家看看梧桐子有多大?一般是这么大。丸药一般是治疗下焦的病
如果是中焦脾胃的病,就要把药丸做成绿豆大小。如果治疗上焦的病,就要做成米粒大小。
丸者,缓也,都是慢性的,慢慢缓和病情。越往上焦的病,粒越小。爲什麽现在人不这么制药丸呢?因为麻烦,做成大蜜丸省事,做成梧桐子大小、绿豆大小、米粒大小太费劲,现在人就是嫌麻烦。
丸药还分蜜丸和水丸的区别。蜜丸就是拿炼蜜做成的丸药。水丸一般用药面和水做成,现在可以用机器来做。
但是古人还有很多种方法,比如用蒸饼做成稀糊做成丸药,用面糊做成丸药,用饭糊做成丸药,用酒,用醋做成丸药的。大家如果想这么做的话,药店肯定不给你做。药店现在就两种,一种水丸,一种蜜丸。什么米糊为丸,饭糊为丸,什么醋丸,这些一概不给做。所以中医好多好东西都丢了。包括姜汁为丸,姜汁为丸实际上就是化痰的时候用。神曲糊丸就是消食的。山药糊丸就是止涩的。所以除了炼蜜为丸之外还有很多方法。
5
丹药
丹剂一般是指含有汞,硫磺等矿物,经过加热升华提练而成的一种化合制剂。具有剂量小、作用大、含矿物质之特点。此剂多外用,如红升丹、白降丹等。此外,习惯上把某些较贵重的药品或有特殊功效的药物剂型叫作丹,如至宝丹、紫雪丹等。所以,丹剂并非是一种固定的剂型。
6
药酒
药酒现在大家还能见到,泡酒是最简单,比如大家现在做的枸杞酒,直接把枸杞往酒里一泡就成了。但是古人有些药酒是非常复杂的。比如虎骨酒,史国公药酒,那都是很复杂的,尤其是治疗一些风湿病之类的药酒比较多,因为药酒能通行经络,畅通气血,所以这种病用药酒会比较好一些。
补药做药酒就是早晚少量的服用,长时间的作用。
7
中医的剂型有很多种
比如十济,宣通,补泄,滑濇,燥湿,重轻,分为十种类型。宣可去雍,像生姜、橘皮就是这一类的药。通可去滞,通草、防己这些利水的药,还有活血的药,这些都属于通。
补虚去弱,人参、羊肉、当归,这些都是可以补的。泄可去闭,像大黄、葶苈子。滑可去浊,冬葵子、榆白皮、包括火麻仁、郁李仁、滑石都属于滑性的药物。濇可去脱,夜尿大便失禁,自汗亡血脱精,这些都属于脱。可以吃桑螵峭、益智仁。燥可祛湿,像赤小豆、绿豆、苍朮、茯苓、半夏。湿可去枯,一般的是辛润的药物。重可去怯,磁石、生铁落、硃砂、金箔、银箔都是属于重可去怯的。一些金石类药物都是比较重的,才能够重镇。轻则去实,像麻黄、葛根这些东西,尤其是感冒的时候,这些药开的比较多,因为它是去掉外在这些实邪。
8
服中药的方法
刚才我们讲了做药煎药的方法。现在我们讲讲吃药的方法。难道吃药还有学问?对!每一步都很重要,从药物的种植、采摘,把它晾干,整货、切片、炮制,再把它整成不同的剂型,到最后病人吃的时候,整个流程每一步都很重要,一步错了都不管用了,所以这不光是大夫的责任。
比如举个例子,是在饭前吃药,还是饭后吃药,这个就很重要的。这个要是弄错了,药不但不起作用,反而起副作用。比如胸膈以上的病,比如心肺的病,应该是饭后吃。比如一般的感冒,都应该是饭后吃药,因为感冒是肺经的问题。如果是下面的病,比如肝肾的病,应该在饭前吃药,就是空腹吃。如果四肢有病,比如关节炎或者血脉不通,应该早晨起来空腹吃药。如果是骨髓的病,比如附骨疽、骨髓炎一类的病,应该在吃完饭之后在夜里吃药,这是《神农本草经》特别强调的。
上边的病,可以反复频繁地喝药,每次要少喝。而下边的病,次数要减少,但每次药量要大。原则就是这样的。为什么银翘解毒丸让大家搁嘴里嚼服,不要一下子吞下去?就是这个意思。
敬请期待
点击主页「右下方」菜单
查看栏目更多精彩内容
长
按
关
注
解锁更多精彩内容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offidachina.com/hggn/33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