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万字的佛经,竟然有人抄写了整整7
华严经持验记所载:
唐上元中孙思邈。服流珠丹。云母粉。年百五十岁。颜如童子。至长安。说齐魏间事。有如目睹。尝书写华严。经七百五十部。
时太宗召见。问佛经何经为大。孙曰。华严经佛所尊大者。帝曰。近玄奘三藏。译大般若六百卷。何不为大。而八十卷华严经独得大乎。
孙曰。华严法界。具一切门。于一门中。可演出大千经卷。般若经乃华严中一门耳。太宗方悟。乃受持华严。见英师感应传。
贞观年中孙思邈真人服用流珠丹云母粉,年龄已经一百五十岁了,容颜还和少年人一样。到了长安,说齐魏年间的事情,就像是亲眼看到一样。书写《大方广佛华严经》已经七百五十部了。
那时唐太宗召见药王孙真人,问他,自己想读佛经,哪部经为大?孙真人回答是华严经。唐太宗不解,说唐玄奘法师译本大品般若经六百卷,华严经八十卷,何以独大。
药王孙真人回答:华严法界,含摄一切法门,于一门中,又可演出大千经卷,般若经只是华严法界中的一门而已。太宗有所感悟,遂受持《大方华严经》。
孙思邈道德高迈,慈悲心厚重,医术有起死回生不测之功,故而老虎、龙王找他医治,医治好的病人更是不计其数!记得祖师大德说他是药王菩萨的化身,救度化导众生!
我们现代人读诵一部《华严经》大概需要一个周左右!更何况是抄写部《华严经》啊!功德和福德真实不虚,不可思议!
相传泾河龙君奉玉皇大帝之旨,为普救百姓而行云降雨,不料龙君却因喉中生恶疮,降成恶风暴雨。这时孙思邈正在出诊,遇雨难以行路,自语道:“这是病龙降雨。”
龙君在空中听了此话,感到神奇,于是变化为一个白发老翁,前来向孙思邈求医。孙思邈就在路旁一块大石头上给他诊脉。诊脉后问道:“你非人类,像是龙脉,需显出真形方能给你治疗。”白头老翁顿时变成一条白龙。
孙思邈镇静自若,面无惧色。他左手掰开龙口,右手紧握银针,瞅准恶疮,一针扎下去,霎时脓血流淌,针到病除。过了一天后,龙君果然病愈身爽,又为黎民行云降雨去了。
在古代读诵《大方广佛华严经》的四众弟子特别多,通过诵经开悟解脱,悟入毗卢遮那海,顿证无生之妙理。经文中蕴含的妙理,可以在读诵的过程中随文入观,通晓思维其理。
另外在受持之时,不仅可以获得诸佛菩萨的加被,还可以得到护法龙天的护佑,以经文中的涵义来观照内心,指导修行,修得更深的,则可以入三摩地,进入经中的微妙甚深境界。
为何华严经中的诸大菩萨亲自化身来开宗弘扬呢?
因为华严奥旨极深,凡夫众生若无指授,难达究竟,所以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华严菩萨等,亲自化身来造华严论疏,讲解华严经,使大众得入华严法界。由此也知《大方广佛华严经》无比殊胜!
明朝莲池大师在《大方广佛华严经感应略记》里面记载:
垂拱三年(公元年)四月,法藏大师在大慈恩寺讲华严经,寺里僧人昙衍为讲主散讲,设无遮大会(即贤圣道俗贵贱上下无遮,平等行财法二施的法会)。
后来法藏大师去崇福寺拜见薄尘成荐二位律师,尘律师对法藏大师说:“今年夏天贤安坊中郭神亮施主,身死七日后苏醒,入寺礼拜。对我说:‘我最近忽然暴毙,刚还阳复生。当时有三位使者,追拿我到阎王所,问了我的福罪后,判为受罪。
令使者引我到地狱,将要入时,忽然见一僧(其他传记为地藏菩萨)说:‘我想救你出地狱之苦,教你一偈颂。’
神亮恐惧,请僧人救护,赐予偈文。僧人诵偈道: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当如是观,心造诸如来(此为晋译)。唐译为: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神亮于是诚心念了几遍这一偈颂,神亮及本该同受罪者数千万人,当时都得离苦,脱离地狱。这都是神亮施主自己所说,当知此偈能破地狱,的确不可思议。”
藏公说:“此偈是华严第四会中经文。”尘律师开始不记得是华严,还不全信藏公,后来拿来十行品对照,果然是十行偈中最后偈,于是他感叹道:“才听了一偈,千万人就能同时离苦,更何况受持全部、讲解通达其中深义!”
我们所居住的阎浮提,在华藏世界海中,仅仅是一粒微尘。就是在这尘埃般微小的地球上,我们能够见到“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学佛道者如果想学佛心慧,了佛境界,证佛地位,依此一乘法性海而修行者,不历次第,初发心时便成正觉,悉与三世诸如来平等。
譬如众流一滴之水,才入海中,即名海水。若依大乘二乘权教,备修万行,经历多劫,尚不知不闻是华严经,以少方便速得菩提。
华严经云:“此经不入一切众生之手,唯除菩萨摩诃萨。一切声闻缘觉不得此经,何况受持?若菩萨亿那由他劫行六波罗蜜,不闻此经,虽闻不信,是等犹为假名菩萨。
若有得经卷地,如来塔庙,礼拜供养,彼众生等具足善根,灭烦恼患得贤圣乐。”我们知道后应该勉励而行。
受持《华严经》哪怕只有一句一偈,也会有无量无边的功德利益,欢迎大家结缘描写《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共沾法喜!
愿一切众生悉皆受持《大方广佛华严经》,愿一切众生安乐吉祥!
免责声明:内容转自网络,版权终归原作者所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转载请注明:http://www.offidachina.com/hggn/41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