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菜根谭白话全译绝对是震撼人心的

白癜风什么症状 http://m.39.net/pf/a_4800901.html

第五章治家篇

养子如养女,最要谨慎严

原文养弟子如养闺女,最要严出入,谨交游。若一接近匪人,是清净田中下一不净的种子,便终身难植嘉禾矣。

译文培养男孩子,要像养育女孩子那样谨慎才行,最关键的是要严格管束他们的出入和注意所交往的朋友。万一不小心结交了行为不正的人,就好像是在良田之中播下了坏种子,从此就可能一辈子也难长成有用之才。

解读从古至今,中国人重视子弟的教育,尤其重视外部环境的选择。《列女传》记载孟母教子的故事,很能说明这一问题。孟轲的母亲,很懂得人的道德学问是逐渐养成的,所以对孟轲平时生活和学习上的细节十分重视,通过“渐化”的方式培养孟轲的好习惯。起初,孟家离一处公墓不远,小孟轲看了一些送葬人的情景,自己就模仿起来,成天在沙地上埋棺筑墓。孟母看出这地方对孩子影响不好,就搬了家。可搬的地方是一个集镇,小孟轲又学着那些挑提卖货的人吆喝叫卖,孟母只有又搬家。这次搬到了一所学校附近,小孟轲模仿学校的孩子们,在游玩中摆弄俎豆祭器,学习揖让进退的礼仪,孟母才终于放心地说:这是我孩子可以居住的地方!

可孟轲上学以后,有点贪玩,进步不大。有一次孟母问他:“学习得怎么样?”孟轲回答说:“还是那个样。”孟母听后,拿过剪刀就剪断了织机上的线,说:“你荒废学业,就像我割断织机上的线,布就织不成了一样,不好好学习,以后就只有成为供人使唤的下人。”孟轲从此拜孔子孙子的学生为师,勤奋学习,才终于成了著名的儒家代表人物。

融性情偏私,消家庭嫌隙

原文融得性情上偏私,便是一大学问;消得家庭内嫌隙,才为火内栽莲。

译文与人相处要宽容,能够容忍别人性情上属于个性特征的那一面其实很不容易,善于及时消解家庭内部那些因鸡毛蒜皮引起的种种摩擦,就像在火里种植荷花那样,没有相当的道行是做不到的。

解读《论语》讲“礼之用,和为贵”。人生活在世间,离不开社会,也不可能离开群众而独自生存。与社会大众相处,便需要一份宽容心。

俗话说:大海的宽广在于汇集大大小小的川流,生命的汪洋在于包容深深浅浅的缘分。心,因为宽容而变得坦然;爱,因为宽容而成就伟大。父母养育子女,希望子女有一天知道感恩,有反哺的行为;子女接受父母的养育,在长大成人那刻起,就应该珍惜父母,同样也该珍惜手足情深的哥哥姐姐或弟弟妹妹;一个男人能孝敬父母,他才会懂得怎样珍惜女人,那种对自己有养育之恩的父母都不顾的男人,又怎能对“半路”认识或经人介绍恋爱结为夫妻的女人珍惜疼爱?一个不懂怎样孝敬公婆的女人,又怎么能教育出品格优良的子女?

悠闲镇定士,宽洪长厚家

原文大烈鸿猷,常出悠闲镇定之士,不必忙忙;休征景福,多集宽洪长厚之家,何须琐琐。

译文宏伟的功业,远大的谋略,常常出自于悠闲镇定的人士,没必要总是那么匆匆忙忙;吉祥的预兆,齐天的洪福,多聚集于宽宏大量的人家,何必计较那些细碎琐屑的事情。

解读悠闲镇定是一种做人的高尚境界。之所以能成大事,是因为能够控制自己的感情,从容谋划。

《世说新语?雅量篇》中记载着一些关于谢安遇大事而从容镇定的故事。有一次,谢安和孙绰等人乘船游海,遇上大风浪。孙绰等人“色并遽”,高呼要返航。而谢安则“神情方王,吟啸不言”,神态悠闲、愉悦。后来风浪越来越大,“诸人皆喧动不坐”,而谢安不慌不忙地说:“如此,将无归。”意思是:像你们这样惊慌失措,恐怕回不去了。大家听了谢安的话,也都安静下来了。谢玄在淝水一战大破前秦苻坚的几十万大军。喜讯传来时,谢安正在与客人下围棋,“默然无言”,照常下棋。客人问前方战况,他才慢条斯理地说“小儿辈大破贼”,而“意色举止不异于前”。如此重大的喜庆之事,他却能不形于色,真可谓名士风度。

这样的事实证明,历史上真正有大作为的人,恰恰是那些“性定”之人。而那些成就巨大人生功业的人,不会像普通人那样成天忙忙碌碌,疲于应付,而是活得悠闲自在。而真正有福的人,往往宽宏大量、朴实厚道,而不是在金钱利益上斤斤计较。做人的境界高低决定了一个人一生成就的大小。

家庭有真佛,日用有真道

原文家庭有个真佛,日用有种真道,人能诚心和气,愉色婉言,使父母兄弟间形骸两释、意气交流,胜于调息观心万倍矣。

译文任何家庭中应该有一种真诚的信仰,日常生活遵循正确原则,这样能保持纯真的心性,言谈举止温和愉快,使父母兄弟之间相处得很和睦融洽,这比用静坐省察自己身心还要好上千万倍。

解读有一次,滕文公问孟子:“我们滕国是一个小国,又处在齐楚两个大国之间,我们依附哪一个好呢?”孟子回答说:“你这个问题我回答不了。如果你硬要我说,我只能告诉你,挖深护城河,加固城墙,和你的百姓一道来保卫你的国家。如果你的百姓宁死也不肯离开,那你就谁也不用依附了。”

家和万事兴。“和为贵”、“和气生财”,都是古训。齐家如此,治国亦如此。从一个国家的兴衰强弱来说,在于人民的戮力同心、众志成城。众志成城则无惧。周朝大封同姓诸侯,宗室繁多,互相倚赖,长久不衰。六朝互相猜忌,动辄殴斗,终于相继灭亡。北狄的吐谷浑阿豺有二十个儿子。当他病重时,召见同母所生的弟弟慕利延说:“你拿一支箭来把它折断。”慕利延一下子就把箭折断了。阿豺又说:“你再拿十几支箭来把它折断。”慕利延折不断。阿豺说:“你们知道吗?一支箭容易折断,很多支箭在一起就很难摧折,可见你们必须同心协力,国家才能巩固。”

念积累之难,思倾覆之易

原文问祖宗之德泽,吾身所享者是,当念其积累之难;问子孙之福祉,吾身所贻者是,要思其倾覆之易。

译文要问祖宗给我们留有什么恩惠,我们现在所享有的一切就是祖宗留下来的恩惠,我们需要铭记祖宗为我们留下这些恩惠非常不容易;要问子孙后代有什么样的幸福生活,就要看我们为子孙后代留下的恩惠有多少,要考虑到家业颠覆衰败是非常容易的。

解读美国石油大亨洛克菲勒到酒店住宿,经常住的是普通客房。侍者感到很奇怪,他问洛克菲勒:“您的儿子每次来本酒店住宿,都要住最好的房间。您是他的父亲,为什么却住在普通房间里?”洛克菲勒回答说:“那是因为他有一个百万富翁的爸爸,我爸爸却不是百万富翁。”洛克菲勒在住酒店时的节俭,体现了明智的富翁们不会把自己的钱挥霍出去,而是将钱用在该用的地方上。例如捐款支持教育卫生等公益事业以及慈善事业,洛克菲勒并不小气节俭。当然洛克菲勒在住酒店时的节俭,更体现了创业者懂得创业艰难,从而更懂得珍惜来之不易的财富。有句话说“富不过三代”,这句话虽然有些片面,但是很多现象也确实证明了这句话还是有一定道理的。创业难守业更难,要想保持祖宗留下来的家业,要时常想想祖宗创立家业的辛苦,从而使自己戒除奢侈浪费、好逸恶劳等不好的习惯。

警家人之过,如春风解冻

原文家人有过,不宜暴扬,不宜轻弃。此事难言,借他事而隐讽之;今日不悟,俟来日正警之。如春风之解冻,如和气之消冰,才是家庭的型范。

译文如果家里的人犯了什么过错,不可以随便大发脾气乱骂,更不可以用冷漠的态度漠不关心,放任不管;如果他所犯的错你不好直接批评可以借其他事情来暗示让他改正;如果没办法立刻使他悔悟,就要拿出耐心等待时机再提醒劝告。要循循善诱,就好像春天温暖的风一般,能消除冰天雪地的冬寒,要像温暖的气流一样能使冬天冻得如石块的冰完全融化,这样充满一团和气的家庭才算是模范家庭。

解读《论语》说:你听说别人罪过的实情后,应该哀之怜之,而不应该庆幸自己获得了真相。这也就是《尚书》上说的,法官落实了罪证,应该起哀怜之心。

其实,人不是圣贤,谁能没有缺点过失呢?有人小气贪财,有人情多好色,有人懒惰,有人马虎,有人浮躁,有人懦弱……平时生活得好好的,可是在一定的时候,一定的条件下,可能就走错一步,做下错事,有的人知道了别人的过失,取作谈笑,幸灾乐祸;而有些人则不同,他们心里仿佛被揪了一把,说,噢,这人做了这件错事,可怜可惜,似责备,似同情,似理解,又似自伤自警。两种态度,两种人格,相形之下,高低立刻就显出来了。

处骨肉从容,遇朋友剀切

原文处父兄骨肉之变,宜从容,不宜激烈;遇朋友交游之失,宜剀切,不宜优游。

译文当遇到父母兄弟或骨肉至亲之间发生家庭纠纷或人伦惨变事故时,应该保持沉着、从容的态度,绝对不可以感情用事,采取激烈言行而把事情弄得更坏;当跟知心好友交往时,万一遇到朋友有什么过失,应该亲切诚恳地直言规劝,绝对不可以由于怕得罪人而模棱两可,眼看着他继续下去。

解读相传,王安石身居太师之位时曾做过半首诗:“黄昏风雨过园林,残菊零落满地金。”苏东坡认为菊花不会落瓣,便续写了两句:“秋花不比春花落,为报诗人仔细吟!”王安石因为苏东坡的无知,把他贬谪黄州。后来,苏东坡在黄州亲眼目睹了遍地落黄,认识到错改王安石的“咏菊”诗是多么愚蠢的事情。恰逢此时,冬至将至,苏东坡领命上朝进贺表,正好可以了却当面向王安石赔罪的心愿。记起到黄州上任时王安石嘱咐他取瞿塘中峡水之事,于是从水路走,可顺便取中峡之水。顺流而下,一泻千里,因鞍马颠簸、身体困倦,不觉睡过去了,没有吩咐水手打水,到醒来时已是下峡,过了中峡。东坡赶紧吩咐拨转船头,要取中峡水,但逆水行舟,很是费劲,而且用不上力。遇见一个老者,问三峡哪一峡水好。老者说:“三峡水昼夜不断,难分好坏。”东坡想:“何必一定要取中峡水呢?”叫个水手将下峡水装满了一瓮,回到黄州,写好了进表。

星夜赶到东京,到了相府见了王安石,东坡对错改诗句一事,拜伏于地,表示谢罪。王安石说:“你没看见过这不怪你。”便问带中峡水的事情。东坡说已经带来了。王安石赶紧取来瓮,命令下人生火煮水,冲泡阳羡茶,但茶色半晌方见。王安石问:“此水何处取来?”东坡答:“巫峡。”王安石说:“是中峡水了。”东坡答:“正是。”王安石笑着说:“又来欺老夫了,此乃下峡之水,如何假名中峡?”苏东坡大惊,说是问过当地有经验的老者,告诉三峡之水都一样。于是听信了他取了下峡之水,并问:“老太师怎么辨别出来了?”王安石教育他读书人不可轻举妄动,凡事要寻根究底,并向他解释:“上峡水性太急,下峡太缓,只有中峡缓急相半。太医院宫乃明医,知老夫患中脘变症,故用中峡水引经。此水煮阳羡茶,上峡味浓,下峡味淡,中峡浓淡之间。今见茶色半晌方见,故知是下峡。”

东坡听后,心悦诚服,离席谢罪。王安石又安慰他说没有什么罪,并指出他因过于聪明,容易疏略。王安石没有斥责苏东坡这次做错事还想蒙混过关,而是一方面中肯地指出东坡过于聪明,反而不能寻根究底,容易犯自以为是的毛病,另一方面又向东坡介绍三峡之水上中下峡的区别,使东坡心悦诚服。

父慈与子孝,俱合当如是

原文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纵做到极处,俱是合当如是,著不得一毫感激的念头。如施者任德,受者怀恩,便是路人,便成市道矣。

译文父母对子女的慈祥,子女对父母的孝顺,兄姐对弟妹们的友爱,弟妹对兄姐的尊敬,即使付出全部的爱做到最完美的境界,也都是骨肉至亲之间应该做的,因为这完全都是出于人类与生俱来的天性,彼此间不须存有一丝感激的念头。假如父母养育子女,兄姐友爱弟妹,个个都怀着一种施恩图报的观念,以及子女对父母的孝顺,弟妹对兄姐的尊敬,也都怀着感恩图报的心理,那么就是将至亲骨肉之间的关系当作了陌路人来看待,真诚的骨肉之情就会变成一种市井交易了。

解读从前有一个孝子孝顺父母,传到皇帝的耳里,皇帝非常感动,把孝子召来,给他许多的钱以表示赏赐之意,孝子很不安地回答说:“陛下,我从来就没有感觉过我是尽了人子的孝行。实在没有接受陛下褒扬的理由,也绝不敢接受陛下的赏赐。”皇帝听后,更加感动,加倍赐赏钱给他,要他无论如何都得接受。

如此看来,真正的孝心是发自内心的,感觉不到自己在行孝义才是对父母的真正孝道。过去的传统观念都是“养儿防老”,如今随着计划生育的实行以及时代的进步,父母与子女骨肉至亲之间更多的是出自真情之爱,是发自人伦思想的天性使然。

而影响华夏民族千百年的儒家思想,以“仁”为核心,讲求敬奉父母,爱护妻儿兄妹,是仁爱的根本。仁爱缘于传宗接代的血亲关系。人之爱人,是从爱自己的亲人开始的,只有爱自己父母、妻子、儿女的人,才可能爱天下的老人、妇女、儿童。

富贵更炎凉,骨肉尤妒忌

原文炎凉之态,富贵更甚于贫贱;妒忌之心,骨肉尤狠于外人。此处若不当以冷肠,御以平气,鲜不日坐烦恼障中矣。

译文世态炎凉、人情高低、冷暖、厚薄的变化,在富贵之家比贫穷人家显得更鲜明;嫉恨、猜忌的心理,在骨肉至亲之间比跟陌生人显得更厉害。一个人处在这种场合,假如不能用冷静态度来处理这种人情上的变化,不能用理智的心态来控制自己不平的情绪,那就会天天处在烦恼的困境中了。

解读富贵的人与贫贱的人两相比较,按人情来说,富贵的人反而比贫贱的人不好。富贵的人为了求自己的名利,逐渐转移情感,趋向于利益的方面。对无利的方面,人情就淡薄了。总而言之,他的情感是随着对方而变动的。

反之,贫贱的人情感没有什么变动的,无论什么时候,他都以一样的态度来待人接物。所以,贫者比富者的人情还厚重。按理说,应是富者的人情厚而贫者要来得薄,事实正好相反。难怪孔子会慨叹地说:“为仁不富,为富不仁矣。”

明朝建文帝朱允炆执政后不久,燕王朱棣前来拜见皇帝。户部侍郎官卓敬秘密上书说:“燕王胆略才智都高人一筹,很像先皇朱元璋。他的封地北平文才武将辈出,金朝和元朝都在那里建都立业。我认为不如使燕王迁移到南昌,那样就可以断绝祸根了。刚萌芽还没有变化的是苗头,容易铲除,如果任由其发展壮大,铲除就不容易了。”朱允炆看了奏章,很是吃惊,他对卓敬说:“燕王是我的亲叔叔,是我的骨肉至亲,你怎么说出这样的话来?”卓敬回答说:“杨广和隋文帝是父子关系啊。”建文帝没有听从卓敬的建议。后来燕王起兵,攻入南京,自称为帝,也就是历史上的明成祖。

居官惟公廉,居家惟恕俭

(温馨提示:全文小说可点击文末卡片阅读)

原文居官有二语曰:“惟公则生明,惟廉则生威。”居家有二语曰:“惟恕则平情,惟俭则足用。”

译文关于做官有两句格言说:“只有公正才能清明,只有廉洁才能威严。”关于治家也有两句格言:“只有宽容才能心情平和,只有节俭家用才能富足”。

解读大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南征北战平定天下后的一天,他的将士们灭了后蜀,押回蜀主孟昶班师回朝,献上了缴获的战利品。其中一件稀奇之物引起赵匡胤的惊奇,原来那是孟昶使用过的溺器。这溺器,式样奇巧至极,并用七宝镶成,名贵无比,可谓历代罕见。赵匡胤见后叹息说:“连溺器也用七宝镶成,更用什么东西储盛食物呢?奢侈到如此地步,哪得不亡国!”于是,当着孟昶的面将那溺器摔了个粉碎,并对两旁的臣子们说:“人人应记取这个教训,要力戒奢侈糜烂行为。”满朝文武大受教育,社会风气也因此较为清明。

一天,他的姐姐魏国大长公主进宫见驾。赵匡胤见她身穿“贴绣铺翠”,引得宫女个个见羡。他就笑着说:“请你把这身翠服送给我,并希望你今后不要再用翠羽作衣饰了。”公主不以为然地笑道:“这些翠羽又不值几个钱,算不上什么奢侈吧?”赵匡胤正色道:“不能这么说,你穿了这种衣服,皇亲国戚和大臣豪富们就会照着样子做,这样翠羽价格必会飞涨,商贾要赚钱,必会用高价到处收购,翠鸟就会遭到大量捕杀,这难道不是你无形中造的孽吗?你爱鸟反而害了鸟。”

公主被说服后说:“我可以从此不用翠羽做衣饰,不过,你怎么还要乘旧銮舆,你是大宋皇帝了,也该注意点威仪呀?”赵匡胤笑道:“威仪?我富有四海,不要说打造新銮舆,就是用金子来制造一个宫殿也不是办不到,可我一开此头,别人就会马上跟着效仿,此风一开,后果又会怎样?做皇帝只是为天下守财,而不能伤天下财,古训说:‘以一人治天下,不以天下奉一人。’如果我只想奉养自己,百姓还对我抱什么希望呢,当年我摔碎‘七宝夜壶’教育臣子的事,岂能忘掉?”

大长公主听后深受感动。此话传出后,文武百官也就不敢轻举妄动。由于赵匡胤平定天下后,能力戒奢侈,从而奠定了大宋基业。

当穷愁寥落,不可自废弛

原文贫家净扫地,贫女净梳头。景色虽不艳丽,气度自是风雅。士君子当穷愁寥落,奈何辄自废弛哉!

译文贫穷的家庭也要把地打扫得十分干净,穷人家的女孩也要把头发梳理得干净整洁。家中景况虽然不豪华壮丽,却能保持高雅风度。有良好修养与德行的君子,遭遇穷愁困苦的时候,怎么能荒废懈怠呢?

解读有一次,庄子身着带有补丁的粗布衣服,鞋上的系带没有了,便用麻绳系上,去见魏王。魏王见了说:“先生,你为什么如此困苦呢?”

庄子说:“这是贫穷,不是困苦。士人身怀道德而不能够推行,这是困苦;衣服坏了鞋子破了,这是贫穷,而不是困苦。这就是所谓德生不逢时啊。大王没有看见过那跳跃的猿猴吗?当它们碰到楠、梓、豫、章等高大的树木时,攀扯着这些数的枝干,在那里像国王一样自由自在、快乐地生活,即使是善于射箭的后羿和蓬蒙也同样对它们无可奈何。等落到柘、棘、枳、枸等刺蓬灌木丛中,尽管小心翼翼地行走而且不时地左顾右盼,但是内心仍然恐惧不已;这并不是筋骨变得僵硬而不再灵活,而是所处的生活环境对它们很不利,不能充分施展才能。”

君子生在天地间,其心的洁白清明,气质品格的高尚,即使流落到贫穷失意的境遇,也不可颓靡懈怠自暴自弃,如果妄自菲薄堕落了品格,那就等于明珠埋于粪土,美玉出了瑕疵,是多么可惜的事啊!

寒微之颂德,骨肉之孚心

原文望重缙绅,怎似寒微之颂德?朋来海宇,何如骨肉之孚心?

译文在达官显贵之中享有威望,怎么能比得上穷苦百姓的颂扬?远方来的朋友,怎么比得上自己的亲人骨肉贴心可靠?

解读为了保证农业生产,南朝梁时曾经规定了一项法令,禁止私自屠宰耕牛。有一次傅昭的儿媳回娘家,回来时从娘家带回一块牛肉来孝敬傅昭,傅昭便对儿子说:“朝廷禁止屠宰耕牛,如今我们吃了这牛肉则犯法,告发到朝廷则害了亲家,还是将牛肉收下然后掩埋到后院吧。”傅昭用这种办法,不但保全了自身,也保护了亲家,两全其美。

梁武帝天监十一年,傅昭被任为信武将军、安成内史。安成郡中虽然有河流小溪,但河中却没有鱼,有一年盛夏,有人献给傅昭一些鱼。傅昭不愿意收,又不愿得罪送礼者,便又想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把鱼挂在大门上。别的送礼的人见了,便不好意思再送了。

天监十七年,傅昭任智武将军、临海太守。当时他的属地中有一处蜜岩,以前各任太守都把此地封为官地,借以收利。傅昭到任,立即下令解封,百姓们都可以随意采伐,这种与民同利的方法很快就得到当地群众的好感,他的名望也迅速得到提升。

傅昭死后被谥为“贞”,正是得益于淡泊、谨慎这两个立身之法。傅昭在走马灯似的更换朝代的魏晋南北朝时期能够立足于不败之地,靠的便是自己那份小心谨慎和清静无为之心。

饮宴之乐多,不是好人家

原文饮宴之乐多,不是个好人家;声华之习胜,不是个好士子;名位之念重,不是个好臣工。

译文经常饮酒聚会的家庭,不是一个好人家;爱好声色繁华、喜好虚名的人,不是一个正派的学子;对于名声和地位过于看重的人,不会成为一个好官吏。

解读明太祖朱元璋教育太子,要太子了解民间疾苦,让太子观看农民住在什么样的地方,吃什么食物,穿什么样的衣服,使用什么样的器具。还让太子了解农民是怎样耕田纺织的。使太子了解百姓生活如何,从而促使太子关心百姓生活,同情百姓不幸遭遇,这样当太子继承王位之后,能够真正做一个关心百姓疾苦的好皇帝。从这些事例中我们可以发现,朴素无华的生活使人保持清醒头脑,保持积极进取的精神。奢华的生活容易使人丧失斗志,消磨人的志气。所以适当的饮宴可以调剂我们的生活,但是过多的饮宴就不是一种健康积极的方式了。对于一个家庭而言,最好不要沉溺在欢宴之中,这样才可以使家庭享有安稳平安的生活。

看破与认真,脱缰负重任

原文以幻境言,无论功名富贵,即肢体亦属委形;以真境言,无论父母兄弟,即万物皆吾一体。人能看的破,认的真,才可以任天下之负担,亦可脱世间之缰锁。

译文世事变幻无常,不论官位、财富、权势都是变幻无常,即使是自己的四肢躯体也属于上天赋予我们的形体,假如我们超越一切物相来看客观世界,不论是父母兄弟等骨肉至亲,甚至连天地间的万物都和我属于一体。一个人假如能洞察出物质世界的虚伪变幻,又能认得清精神世界的永恒价值,才可以担负起救世济民的重大使命,也只有这样才能挣脱尘世间功名利禄的束缚。

解读齐国有个叫闾丘邛的人,年方十八,他拦住齐宣王:“家贫亲老,愿为小吏。”宣王说:“你年龄太小,不能做官。”闾丘邛说:“你说得不对,古有颛项,行年十二而治天下,秦项橐七岁,为圣人师。由此可见,你只能说我无能而不用,不能说我年纪小而不用。”宣王说:“未见小马驹载重而行,同样,人也须成熟以后方能为国所用。”闾丘邛说:“你说得不对。寸有所长,尺有所短。骅骝骐骥,天下骏马,让它们与狸鼬在炉灶间比跑,骏马的速度未必能超过狸鼬。黄鹄白鹤,一举千里,让他们与燕子、蝙蝠在堂屋间比飞,鹄鹤的灵便未必能超过燕子、蝙蝠;辟间巨阙,天下利器,击石不缺,刺石不铿,但要拔出眼中的灰尘,它未必抵得上稻草,由此看来,年长的人与我何异?”宣王说:“你说得好!你为什么这么晚才来见我呢?”于是让他与自己同车回朝,委以官职。

佛陀言:“诸法因缘生,缘谢法还灭。”——一切皆幻;庄子曰:“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同体。”——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所谓“幻迹”就像梦幻泡影,如镜花水月都是假借而来。所谓“真境”,实体真实而不虚。雨、雪、水、霜、露都是因温差的作用而假借现出各种不同的形态。这也可说是一种虚幻痕迹。其实,真实的境界不过是水的一体而已。上至日月星辰,下至人畜草木,也都是万象同根,天地一体,森罗万象莫不是由同一个真体假借各种形态而显示出来的种种幻迹。

养喜神招福,去杀机远祸

原文福不可徼,养喜神以为招福之本;祸不可避,去杀机以为远祸之方。

译文人间幸福不可勉强去追求,只要能经常保持愉快的心情,就算是追求人生幸福的基础;人间的灾祸有时难以避免,只要能排除怨恨他人的心绪,才算是远离灾祸的良策。

解读塞翁养了一匹好马,住在边境的小城。有一天,塞翁的马跑到境外去了。邻居为他惋惜,他自己却并不以为然。反倒对邻居说:“丢失一匹马有什么关系呢?说不定还是一件好事呢。”果然,那马不久自己跑回来,还带回了一匹境外的骏马。邻人知道了,又来向塞翁道贺,塞翁也不以为然,他对邻人说:“这也算不得什么好事,有谁知道这马会不会给我带来祸事呢?”果然,不久塞翁的儿子骑着这匹马出去游玩,从马上摔下跌折了一条腿。这自然是一件祸事,但塞翁也不以为然。不久,境外少数民族大举进犯,边塞的青壮年都应征去打仗去了,大部分都战死在沙场,塞翁的儿子因为跌折了腿而不能去打仗和父亲一起保全了性命。

古人说:祸不虚至,福不徒来。塞翁失马,安知非福,道出了人世吉凶祸福的辩证。忧喜本是一家,吉凶本同一根。乱生于治,危生于安,井以其甘冽清纯而易竭,李以其苦涩难尝而可存。美玉藏之深山,因其珍贵却免不了会遭斧凿锤击而破,兰生于幽谷,虽无人观赏却能葆有自己的芬芳。木秀于林,本可得雨露润溉之便,领阳光沐浴之先,但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吉凶祸福,其实总是相互包容,福中有祸,祸中有福,或者总能相互转化,祸能至福,福可生祸。

过俭为鄙吝,过让为曲礼

原文俭,美德也,过则悭吝,为鄙啬,反伤雅道;让,懿行也,过则为足恭,为曲谨,多出机心。

译文节俭朴素本来是一种美德,但是太过分节俭了就是小气,就会沦为为富不仁、斤斤计较的守财奴,这样反而会伤害到朋友之间的交往。处事谦让本来也是一种高尚的行为,但是谦让过分了,就会显得卑躬屈膝、谨小慎微不够大方得体,这样反而会给人一种好用心机的感觉。

解读什么事都不能过分,过分的事往往会弄巧成拙。

为人要有品行节操才能立足,如果谦让至伪,节俭到吝,那么节俭的目的何在,谦让的初衷为何?这实际上是一种小人俗人的表现。节俭为美德,太过则有伤大雅。礼让是美行,太过则有失常态。所以,君子处世无“过”与“不及”,只须恰到好处。处于动乱的社会,人心陷溺已久,只知争夺权利,忘掉道德义行,以致风俗日坏,道德沦亡。要想使人心恢复,重整道德风俗,只有从生活上着手。首先应当制止奢靡浮华的生活和改正虚伪不诚的风气,使人人生活节俭朴实,养成崇礼的德性,在物质生活上不要太吝啬,或是太奢侈,在精神生活上要宁奉之拙、勿失之巧。做到这样,才能够转移风俗,振作人心。

心宽舒福厚,念迫促泽短

原文仁人心地宽舒,便福厚而庆长,事事成个宽舒气象;鄙夫念头迫促,便禄薄而泽短,事事成个迫促规模。

译文心地善良的人,由于心胸宽广、仁慈博爱,所以能享受丰厚长久的福禄,每件事都有宽广的景象;见识浅薄、人品鄙陋的人,由于心胸狭窄、目光短浅,所以受享的福禄也微薄短暂,每件事都形成只顾眼前、没有长久谋划、遇事紧迫的局面。

解读心地善良待人宽厚的人,享受的福禄也丰厚长久。对于一个家庭来说,家人之间相处,同样需要彼此之间以宽容相待。这样做,可以使家庭保持和睦,家庭和睦才能享受长久福寿。有三个和尚遇到一起,他们看着眼前的破庙,揣测着这庙荒废的原因。大和尚说大概是以前的和尚们不够虔诚,不虔诚则菩萨不灵,菩萨不灵这庙当然会荒。二和尚摇头,他认为大概是从前的和尚们不够勤快,不去整治管理,所以这庙荒了。小和尚不以为然,他认为是和尚们不去积极化缘讲经,才使庙中香火不旺,由此使庙变成荒庙。三个和尚各执己见,谁也不能把谁说服。最后他们达成一致意见,各自以自己的方式努力使这座荒庙恢复生机,由此来判别谁的观点正确。于是三个人开始努力,大和尚虔诚念经礼佛,二和尚辛勤管理庙中事务,小和尚出去化缘争取香客。经过三个和尚的努力,庙中香火渐渐旺盛,恢复了往日生机。这个时候三个和尚开始争执,各说各的功劳。一个说是因为自己虔诚礼佛,感动菩萨显灵。一个说是因为自己辛勤管理,另一个说是因为自己积极化缘,争取来众多香客。三个和尚争来争去,没日没夜,也不再管其他事情。就这样渐渐庙中香火又不旺盛,渐有荒废的趋势。这时候和尚们才发现原来庙宇荒废,最主要的原因是和尚们不和睦。和尚不和睦,导致庙宇荒废。家人之间不和睦,家庭生活不会幸福。

除热恼身清,遣穷愁心乐

原文热不必除,而热恼须除,身常在清凉台上;穷不可遣,而穷愁要遣,心常居安乐窝中。

译文不必消除暑热,因暑热而产生的烦躁与苦恼则必须除掉,除掉因热产生的烦恼后,人就好像常在清凉台上一样拥有清凉的心境;贫穷不容易排除,因为穷而产生的忧愁则必须排除,排除穷愁之后,人的心就好像常在安乐窝中一样快乐。

解读生活中往往有许多事情不尽如人意,我们尝试着改变,却不是一朝一夕就能使之发生变化。还有一些情况,我们根本就无力改变。暑热的天气,不可能因为我们怕暑热,天气就变得清凉。穷困的生活,不可能一下子就发生变化。在这样的情况下,就需要我们改变自己的心情,换一种角度去看问题,以极强的忍耐力对待生活。

蓝女士原本有幸福的家庭,但是突然有一天她唯一的儿子车祸身亡。这个打击对于蓝女士而言是致命的,她一蹶不振,沉溺于丧子之痛中不能自拔。家人虽然对她这种状态非常担忧,却想不出什么办法来消除她的痛苦。这样过了很长一段时间,有一天蓝女士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中认识了一个在园林局工作的人。和这个人接触过几次,蓝女士渐渐对园艺发生了兴趣。她在自己的家中种了许多花木,这使她的痛苦在一定程度上得以排遣。她常把自己种植的花木折下来带给儿子,有一天她突然有了一个想法,她来到自己儿子出车祸的地方,在旁边的山路上开垦了一小块土地,在这块土地上种植了许多花木。这样日积月累,这块地方聚集了不少花木,每当春暖花开的季节,一片花海在春风中流光溢彩,使得经过此地的人们都为之驻足。蓝女士想有这些花木陪伴着儿子,他应该不会寂寞了吧。蓝女士在培植花木的过程中,也使自己的痛苦减轻了许多。生活中有许多烦恼与痛苦无法消除,这时就需要我们学会想方设法排遣烦恼,为自己的生活减压。

少事之为福,多心之为祸

原文福莫福于少事,祸莫祸于多心。惟省事者方知少事之为福;惟平心者始知多心之为祸。

译文人生没有比无忧心琐事可牵挂更为幸福的了,而最大的灾祸没有比疑神疑鬼更可怕的了。只有那些终日劳碌的人,会知道无事一身轻才是最大的幸福;只有那些经常心如止水安祥平和的人,才知道最大的灾祸源于多心猜疑。

(点击上方卡片可阅读全文哦↑↑↑)

感谢大家的阅读,如果感觉小编推荐的书符合你的口味,欢迎给我们评论留言哦!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

转载请注明:http://www.offidachina.com/hggn/742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