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彻生物学家眼中的中西医系列一中西医
小编的话:
中西医的比较一直是朋友圈的友尽话题。但是多数人由于知识面和专业的限制未能对中西医有全面的认识,各种争论也有失偏颇。赵博士从专业角度用通俗的语言为你解读中西医的局限性和适用范围,让你对中西医有更全面的了解。
(亦可让你在中西医辩论中有精彩的论述)
这些天,大家对中西医的问题进行了激烈的讨论,每天几百个帖子,我没有每天爬楼,但也看了一些,所以想讲一下我的想法。因为我的知识和经验都不全面,看法肯定有偏差,欢迎大家批评。
我是学分子生物学的,基本认为科学手段是研究自然和人体现象的一个可靠手段。而我的这个观点是基于下列观察和思考:在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发展过程中,哲学,文学,玄学,艺术,在几百年,甚至两千年之前,就已经达到了非常高的高度,但人类物质生活的巨大改变,只是近一百年来的事情。
现代中产阶级的生活水准,可能要高于一百年前的帝王。其根本原因,是因为现代的科学知识促进了人类衣食住行每一个方面的巨大的进步(而所有的这些进步,与哲学,文学,玄学,艺术关联甚少),这就是科学的贡献和能力。所以,在讨论物质问题时,我倾向于用科学的思维去思考,而疾病的治疗应该基本上是一个物质问题。
还有,我曾经做过数年的现代药物研发,所以对现代医药有一些了解(但在这个非医药专业群,我只能过度简单化地讨论问题,希望外行的同学也能得益。如果有专业内同学希望深入探讨,我们可以私聊)。我的这个背景,使得我以前一直认为中医是胡扯,但我5年前的一些个人经历,以及随后的一些思考,使我认识到:中药还是有可取之处的,但最好是用现代科学的手段去研究中药,去芜存菁,造福人类。
根据惯例,中医一般是指中国汉族的传统医学;西医是指在西方首先发展的现代医学(但现在的现代医学是世界范围里研发的)。我在今天的讨论中也遵从这个惯例。
人体其实是数以万计的生物大分子组成的一个机器(就像汽车是一个有数千个部件的机器),如果人体中的一些分子出了问题,那么人就生病了。
最理想的治疗手段是:针对每一种疾病,都能找出导致这个疾病的分子,从而改进这个分子(或者它所涉及到的信号通路),来根治疾病(就像修汽车换部件一样)。
但因为人体结构的极度复杂性,虽然近几十年来分子细胞生物学的巨大进步,使得我们对一小部分疾病的分子机制有所了解,但现代生物学对大部分疾病的具体分子机制还是不了解,所以大部分的西药其实也是试图恢复人体生理系统的一个平衡,而不是彻底纠正primary问题,这一点在原则上与中医是接近的(但可能比中医更接近致病的机制)。
比如说:高血压是人类健康的最大危害之一,它可能是因为老年以后,毛细血管失去弹性和收缩力所引起的,但引起这些变化的机制还不是完全清楚。因此,西医的治疗是用利尿剂来减小血容量,或者是抑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来增加血管收缩性。这些虽然都是治标不治本丶调节生理平衡的手段,但也能够有效地控制高血压,所以还是非常有价值的。
但中医没有血压高这个概念。如果血压高引起晕眩,那么中医可能认为是由风、痰、湿、虚引起的,这就偏离了疾病的根本原因,那么相应的治疗手段的价值可能就差一点了。
上面的讨论大致讲述了中西医各自的局限性。
西医包括诊断手段,手术,和药物;而中医包括药物丶针灸丶推拿。这里的讨论基本局限于药物。
与任何传统医学一样,中医可能也是从古人发现一些草药在人体上的医疗效果开始的。但与世界上大多数的民族不一样,中国人喜欢为这些经验观察找到理论依据,所以引用了阴阳五行的观点来建立中医理论。
因为现代科学是讲究实证的,而阴阳五行还没有找到实证,而中医的望闻问切诊断手段也太原始了。所以,现代科学训练出来的人难以接受中医。
与中医相反的是:西医紧跟现代科学的进步,诊断手段的跟随最明显,但药的跟随步伐要慢一点(因为药物研发过程要15年左右)。这就给了西医信奉者很大的信心,觉得西医是无所不能的(我以前也是如此)。但其实,如果真正深入地思考一下生物学和西医现状,大家可能会沮丧地发现:西医也是有局限性的。
非常简单地讲一下阿司匹林(乙酰水杨酸)的故事吧,这样可能能够让大家较容易地了解一些有用的信息。在埃及和希腊时代,人们就知道柳树皮能够镇痛去热。但一直到年,意大利的化学家才发现其中的活性成分是水杨酸;年,德国化学家发现了水杨酸的化学合成方法,不少西方医生开始使用水杨酸,但水杨酸本身对胃有很强的刺激。年,德国化学家发现了乙酰水杨酸,发现它比水杨酸的副作用要小。年,德国拜耳药厂开始将乙酰水杨酸推向市场,命名为“阿司匹林”。当时还没有FDA,所以药物没有经过临床试验就推向市场了。而阿司匹林的作用机制一直也不清楚,直到年才得知阿司匹林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酶。而在当中的几十年里面,化学家们也合成了很多阿司匹林的类似物,测试了它们的药物活性,结果发现了一些比阿司匹林副作用小的药物。
从这个小故事中,大家应该可以了解到几点。
第一,有些传统的西药不都是经过临床试验才被广泛应用的,只要过往的经验说明这个药物有效就行了。
第二,很多西药的作用机制也都是不知道的,但只要有疗效就行了(但会有很多的研究人员来研究有效药物的作用机制)。
第三,已经在市场上的传统药,像阿司匹林,按照现在FDA的标准,是无法作为感冒发烧药被批准的,因为其潜在的副作用要大于它给病人带来的疗效。但因为它已经在市场上了,所以也没有撤销,只是很多医生不建议病人服用它治疗感冒发烧,而改用其它更安全的感冒发烧药(但有些医生会建议长期服用小剂量的阿司匹林,因为它可能抑制血凝而减少心脏病)。
第四,在西方,因为对市场药持续的监测,一旦发现副作用,大家马上就知道了,会更加谨慎地用药,所以西药副作用造成的伤害有限。
第五,化学家在西药的发展中起到非常大的作用。一旦一个药物有效,马上就有一大堆的类似物被合成出来,然后到动物上去试验,一旦有疗效,就到人身上试验,从而开发出新药。
我觉得西药对人类最大的贡献是二战前后的抗菌素和疫苗的发明和使用,是这两个发现,以及相关的公共卫生政策,使得人类的平均寿命大概增加了一倍以上(中国政府年以后,虽然与西方没有合作,但对西方发明的抗菌素和疫苗还是采纳的,所以极大地改善了中国人的健康和寿命)。而所有其它的西药,对人均寿命的影响,其实是有限的,但这些药物会减轻病痛,提高生活质量。所以,我个人觉得,就对人类生存的影响来说,抗菌素和疫苗大概是人类文明史上两个最重要的发明。
针对其它慢性病的西药研发,要么是因为偶然的机遇,要么是基于生物学的知识。现在的情况是:一旦一个蛋白质分子被发现在一个生理病理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制药公司马上开始找针对这个蛋白质的药物,其过程是:1.筛选化合物;2.合成类似化合物;3.动物测试;4.人体测试
虽然理论上来讲,上面的这种现代西方药物研发方式是最理性丶最完美的。但实际上,还是有很多的局限。
第一,我们现在对人体生理和病理的很多过程还是不了解。比如说:很多分子信号通路的调节在理论上都是可以治疗癌症的,但在实际上,大多数的通路调节是无效的。
第二,而且,研究大都用动物模型,而动物与人的区别还是不小的。所以,很多药物在动物中能治愈癌症,但大多数的这些药物在人体上的效果非常有限。
第三,虽然人类基因组有两万个基因,但真正能够作为药靶的,可能也只是数百个而已,但这些能够作为药靶的蛋白质在人体内的分布通常没有绝对的组织特异性。因此,至少我个人二十年前所抱有的丶通过开发具有绝对组织特异性的药物来消除药物副作用,基本上是一个幻想。因为这个原因,我觉得未来的西药并不能够完全消除on-target的副作用,只能是尽量地减少off-target的副作用。
第四,还有,很多人类的病症,很难在动物中建立模型。比如说:老鼠也可能会肠胃不舒服,但老鼠不会讲话,症状也不像人的明显。所以,在老鼠中研究肠胃不舒服的药物是非常困难的。
第五,虽然在临床测试中,对每一个药物都要观察副作用,而一些很常见的副作用(比如说对肝丶肾丶心脏功能的损伤)是一下子就知道了。但不少副作用(像癌症,精神病,内分泌作用)要很多人丶很多年的临床使用后,才被发现。
总而言之,在意识到西药的先进性之外,也要意识到它的局限性。
而中药的潜在问题可能更多。
第一,大多数中药的生物学机制是不知道的,说不出生物学的道理(所以,具有现代生物学知识的人不相信中药)。
第二,很多中药可能是无效的,所谓的功效是根据古人简单的想象。像珍珠可以养颜,虎骨酒可以治关节炎,灵芝可以长生不老等。
第三,而不少中药大概是有功效的,但功效一般没有定量的临床数据。
第四,而中药最重要的问题是:毒性和副作用没有经过一个系统的丶科学的评估。就连甘草丶何首乌这样传统上被认为很安全的草药,现在也被发现有毒性。
第五,而且,因为中医理论的影响,大家一般认为:因为中药由多味成分组成,所以能互相克制毒性(但这种假说大概没有被验证过)。这就使得大家产生麻痹心里,以为中药比西药毒性小。但实际情况是:经过FDA通过的西药,副作用大多是已知的丶可控制的;而中药的副作用是不知道的丶所以危害难以控制。
我觉得中药要科学化,才能去芜存菁,而科学化可能有两条路。(1)分析中药的各种活性成分,按照西药研发模式,来确定它们的疗效和副作用;(2)用临床试验的手段,对传统中成药直接进行人体试验,确定这些中成药的疗效和副作用(而不是将中成药分离成单体组分测试)。但这两条路都有不少的困难。
(1)分析中药的各种活性成分的困难:
因为每一个中药方子,都是十味以上的草药,而每种草药里有上百种的化学成分,将每个方子里的化学成分一一分离出来,然后进行药理分析,是巨大的挑战。
而更大的挑战,其实是要找到合适的动物病理活体模型进行药理测试。比如说,人拉肚子,可能就没有相应的动物模型(因为任何动物模型都不能完全反映人拉肚子的肠道情况),所以很难下手。
而另一个问题是:一剂中药里可能有多种成分互相协作来达到药效,一旦分离它们,就见不到药效了。
青篙素的成功得益于两个重要的有利因素:(1)青篙的生物活性可以用对疟原虫的杀伤力来测定(这是一个简单丶容易定量分析的病理活体模型);(2)青篙素不需要其它的成分来促进活性。而这两个有利因素可能是很多其它的中药不具有的(一个号称补气的中药,有相应的动物模型来测试吗?)。
考虑到以上这些问题,一个更好的选择可能是直接将中成药做临床试验。但是,
(2)中成药临床试验的困难:
第一,做临床试验是要花大笔钱的。只要药有人买,一般药厂就没有动力去花钱做试验。
第二,做试验时,要对照组,但一般病人可能不愿意被分入对照组。
第三,做试验时,中科医院专家北京看白癜风哪里医院最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offidachina.com/hgjj/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