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往事十八80年代单位分福利,我
管弦乐《激情燃烧的岁月》
它就像一缕春风
吹起心的涟漪
使我们的内心深处
不再是绝望的死水
当我们把这些东西从记忆里唤醒
它仍然有我们曾经的体温
亲切而温暖
也许它们并不值钱
也许它们不再有价值
但它们却曾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当韶华已逝
当锈迹蒙面
我们还能透过时间的间隙
看到我们的过往吗?
没人能挽回时间的狂流
但这些东西却能让记忆永驻
让我们在这些东西上
读懂我们的人生
您有什么值得纪念的东西
请讲出来和勇哥一起
岁月流金
童年时代:
视频《藏二代》
少年时代:
80年代单位分福利,我和老公分到了8只活羊
文:王志侠
作者王志侠(右)和丈夫在日喀则
年10月初,我被分配到江孜党校的时候,正是取暖季节。第一次感受到的供给制,就是分牛粪。
其实牛粪是干的,一片一片的,供我们冬天取暖用的。每人三、四麻袋,我们要节约使用,要用一冬天的。好在当时刚粉碎"四人帮",工作很忙,白天晚上都在单位,自己在宿舍很少取暖,没有感觉牛粪不够烧的。老同志告诉我们:牛粪有优劣之分:黑油油的、拿在手里轻飘飘的是草原上的好牛粪,经烧、还不冒烟,烤馒头吃最好了;发黄的、有杂质的、拿在手里沉甸甸的是农区的牛粪,差一些。在江孜时,多数是牧区的上好牛粪,而搬到日喀则后,就多为农区的牛粪了。
快过春节了,单位会分药品、白糖和奶粉,当然,这可不是平均主义每人一份的,而是根据每人的具体情况,按需要来分配的。还记得,因为我的胃曾经痛过,所以给我分的是奶粉和白糖。我男朋友因为关节不太好,就分到了一瓶虎骨酒,我还曾因为失眠分过人参归脾丸呢。
后来就是分一些温室里种的小白菜、西红柿等。秋天时,分一点白菜、萝卜和土豆、莲花白,因为我们是以吃食堂为主,一日三餐都在食堂解决,所以自己很少开伙做饭,分了东西反而麻烦。
在江孜时,我们还分过一次羊。那是年的秋末之时,政治处的班贵和一个临时工带上糌粑就出发了,他们到远在多公里外的康马县买了上百只羊,一路赶着羊往回走,风餐露宿,一个多星期才回到单位。当时买活羊最大的8元一只,小的只是5元一只。分羊时党校很热闹,把羊集中在一间空房子里,由两个人负责往外抓羊,干部职工依次每人领到了一个带有顺序号的小纸条,负责分羊的人就开始喊号了,喊到了哪个号,持有这个号的人就走上前去,房间里抓羊的人也看不到是谁来领羊,就两人合力抓住一只羊交出去,如此反复就分完了羊,虽然分到的羊稍微有点差别,但大家都没有意见。
年底,我们搬到了日喀则,条件好多了,这时候的供给就丰富多了,质和量都有很大变化。
首先是分羊,每到冬季来临,各单位都会派人到牧区换羊(先到农区买粮食,再到牧区同牧民换羊和牛)。要派身体好又能干的人去,他们不仅要会买会换,而且还要会杀,很辛苦的,一般要十天半个月呢。回来后,就开始分了,在党校的操场上,先开始分堆,(我们连退休的老同志加在一起有近70人呢,每人4只羊,还有羊头和羊的下水以及羊皮等等,所以要摆一操场呢。)摆好以后,每堆都有号码,我们再抓阄分号,抓到哪个号就取哪一堆,(分猪肉、牛肉也是这样,在每块肉上面贴号,每人根据自己抓的号码去对,对上的就是自己的)。我和老公的单位都分,所以最多的时候分过8只羊呢。一般自己留四只就够了,剩下的就给朋友和同事了,后期可以买卖了,也会卖给校外的人,我的老公还曾经分过活羊,他费了很大的劲才把羊从地委赶回党校,请达娃老师帮忙给杀了。以后,就由阿佳卓玛啦帮助煮熟了大家一起改善生活。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分苹果是一件最受欢迎的大事,(我们一年的水果就靠分苹果来满足了)。在江孜的时候,条件差,能吃到一点亚东苹果就不错了,(日喀则本地区的产品,品种少、有些酸)。后来党校搬到日喀则后,条件好了,单位专门派车到林芝拉苹果,那里的苹果品种多,又好吃,一般每人可以分多斤。分苹果的时候,也是排队。不管你是谁,按秩序拿了袋子,到汽车后面装苹果过秤,大小好坏,摊到什么样就是什么样的,再后来90年代就有卖水果的了,分苹果的吸引力就小多了。
再就是分白菜、土豆、萝卜、莲花白等蔬菜了。这要根据我们自己单位菜地里蔬菜的产量来决定。每人会分到多少的,(还记得在江孜分西红柿、黄瓜的时候,有时每人只有两三个,小白菜只有一小把呢)。但是不管分多少,分菜的日子仍然像过节一样热闹。还记得,我们曾分过一个最大的莲花白,有三十多斤重呢。是老公扛回家的,每次切一小块,让我们吃了好长一段时间。
大约在80年代中期吧,我们冬天可以分木材取暖了。于是,每到冬季来临之前,就到了分取暖木材的时候了。单位把按照地区分配使用木材的指标数,到林区拉回来的木材,按办公室和个人分成数堆,还是按号码领取。分办公室,然后再分个人。由于太多(大约三四百斤吧),所以需要用小推车推呢。我们的木材一般都是藏族同志帮忙给推回家的,都是一段一段的原木,有的好木材都可以破成板子做家具呢。由于我们不做家具,所以遇到好的原木,就被藏族同事换去了。以后的日子里,我们就是要把原木破成小段和小块,供冬天取暖用了。这些活,尤其是把整段的原木破成条状的活,我们是做不了的,一般都是藏族同事帮助我们完成。那时候,每家每户门前或房后,都是木材,尤其是破好了又锯成了小段的木材,整整齐齐排列在阳台上,很好看的,也很有生活气息。(只是不知道我们曾经烧掉了多少原始森林啊!)但由于木材不经烧,(西藏没有煤炭等其他取暖用品)所以,我们一般也不会浪费的,只是用几块木材,烘一烘屋子,有一点热气就行了,节约的结果是,我内调回内地的时候,还剩下了一大堆木材呢。
不过在80年代末期,我们建了唐河电站,就可以用电炉做饭取暖了。到了90年代初期。还可以到拉萨灌液化气呢,这时候,西藏和内地就差不多了。
分东西的日子,对于我们全校教职员工就象过节一样,人最全,最热闹。熙熙攘攘,你来我往,喜气洋洋,欢声笑语连成一片。那样的场面真是令人难忘啊!
总之,在西藏然艰苦,但是回忆起那个时候的生活,还是很有意思的,很值得回味,有许多事情,现在想起来,就好象发生在昨天,一幕幕生动的画面展现在眼前。
《那些花儿》
青年时代:
最心灵+拉萨别处
转载请注明:http://www.offidachina.com/hgxg/12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