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小故事中的大智慧仙风道骨陶弘景
今天为大家讲述的是山中宰相陶弘景
快跟小编来看看吧
陶弘景,生于公元年,卒于公元年,经历南朝宋、齐、梁三个朝代。由于家庭的熏陶和教养,他从小喜爱读书,孜孜不倦,“读书万余卷,一事不知,深以为耻”。正是这种好学的精神,使他通晓天文、历算、地理,精于医学、药物学,长于炼丹铸剑,琴、诗、书、画,无所不工,博学多才,著作颇丰,因履向皇帝出谋划策,时人称他为“山中宰相”。
归隐山林
少年时的陶弘景,神仪明秀,长眉大眼。成年后,他同南朝士子一样,怀揣儒家修身齐国平天下的政治志向,奔波于求仕之途。十七岁时,在礼部尚书刘秉府中供事,后因通晓历代典章制度,在齐做官,出任诸王侍读。但是,陶弘景的仕途并不顺利,他第一次参与政治斗争,在“石头城政变”中惨败,加上家庭的不幸,一连串的打击使得陶弘景身心俱疲,最终,在三十七岁时,他毅然脱掉衣冠朝服,挂在神虎门外,上表辞禄,归隐江苏句容句曲山(茅山)中,自此再未出仕。后来,南朝齐皇帝萧鸾即位后,欲敕迎陶弘景出居蒋山,陶弘景赋诗一首:“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寄君。”婉拒萧鸾征召。梁武帝萧衍登基后,亦欲召陶弘景出山任职,陶弘景作画一幅,即著名的《双牛图》:画面上,一牛在水草间自由自在,一牛以金络头,任人执绳驱使劳作。梁武帝看后自然明白了陶弘景隐居山林的决心,也就不再勉强他出山入仕。
(实际上是希望有二头,一头吃草,另一头面前堆满黄金)陶弘景虽然人不在廊庙之上,但却从未放弃过济世的抱负,梁武帝晚年改信佛教,但对陶弘景的宠信却一直不衰。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本草史上承前启后
陶弘景生活在南北朝这一政治动乱的历史时期,其前的本草学著作分散杂乱,因而决定对本草学著作进行彻底整理。《名医别录》是他根据魏晋以来本草著作整理而成的一部本草书籍,以后他又在《神农本草经》基础上,加入《名医别录》中的种药物,增录注释成《本草经集注》,对南北朝之前药物学进行了全面总结,是中国药物学史上一部具有承上启下作用的著作。陶弘景在医药学方面的贡献主要在本草学方面。他曾参考大量的图籍、医方和标本,对我国最古老的药物学经典《神农本草经》中原有的药物,仔细作了整理和校订,舛误者纠之,脱缺者补之,编成《本草经集注》七卷。可惜《本草经集注》原本已佚,虽不能窥其全貌,但主要内容却在宋代《证类本草》和明代《本草纲目》中被引用和保存下来。该书对于本草学的贡献,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除厘订《神农本草经》三百六十五种本草药物外,又增补名医副品三百六十五种,撰成《名医别录》,所录药品方剂,集梁以前名医诊疗经验之大成。他对本经与别录所列七百三十种药品“分别科条,区畛物类,兼注名时用土地所出”。为了区别《神农本草经》中原有的药物和新增加的药物,陶弘景用朱红颜色写原有的药,而用黑色书写新加的药,这种方法新颖醒目,可供后世效仿。他将《神农本草经》的三品分类方法,发展到七种分类。按照药物的来源分成玉石、草木、虫鱼、禽兽、果菜、米食等六类,而将一些当时未经实际验证的药物归入第七类——“有名无用”类,以利于澄清人们在药性认识上的混乱。这种分类方法,后来成为我国古代药物分类的标准方法,之后千年一直被沿用并发展。他首创按照药物主治功效进行分类的方法。总结诸病通用药物,开列各种病的通用药,比如:祛风的药物有防风、防己、秦艽、川芎、独活等,就归于同一类,称为“诸病通用药”。这种分类法对医生临证选药处方具有很大的实用参考价值。此外,他指出植物药大多在二、八月采取,并说明“春宁宜早,秋宁宜晚,花实茎叶各随其成熟”的采收经验。还考订了药用度量衡,规定了汤剂、酒剂、膏药及丸散的制造常规,使药剂学的内涵益趋丰富。总之,陶弘景在继承《神农本草经》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药物学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总结。《本草经集注》一书,不仅大大丰富了本草学的内容,进一步提高了本草著作的科学水平。形神双修,不离善德
陶弘景十岁时,得葛洪《神仙传》,昼夜研读,并说:“仰青云,睹白日,不觉为远矣。”从此,立下养生之志向,十分向往神仙不死境地。十五岁时作《寻山志》,“倦世情之易扰,乃杖策而寻山”,追慕“反无形于寂寞,长超忽乎尘埃”的神仙境界,表达了对神仙的仰慕之情。陶弘景隐居苟曲山时,专门从事吐纳养生,空余时间才“游意方技,览本草药性”,可见,他十分重视道教医学养生学的研究,主张道士的修炼应从养神、炼形入手。为总结道教在养神、炼形方面的修炼经验,撰写了《养性延命录》。书中强调养神当“少私寡欲”“游心虚静,悉虑无为”,调节喜怒哀乐情绪,防止劳神伤心;炼形则要“饮食有节、起居有度”,避免过度辛劳和放纵淫乐,辅以导引、行气之术,方能延年益寿,长生不老。明·谢时臣《陶弘景还山图》
陶弘景认为万物之中以人为贵,而对人来说,生命又是最为可贵的。他的生命观为其养生思想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他强调和看重生命的延长,以及生命的健康和质量,并总结、探寻实际可行的养生方法,很少鼓吹白日飞升之类的说法,而是强调人掌握自己生命的自主性,这是他生命观的一大特点。陶弘景也亲身履行“游心虚静、虚虑无为”的养生原则,他为人圆通谦谨,心如明镜,遇物便了。性不嘲,世中戏闹,一切不为。喜欢听笙,又特爱松风,就在庭院里种植松树,每次听到风吹过松树的声音,就欣然为乐。有时又独游泉石,望见他的人,都以为他是仙人。从陶弘景的一生来看,集中体现了道教“我命在我不在天”这种积极的奋斗、进取的精神,他以自身勤奋好学、渊博多识、高尚品德去体悟“真道”,证明只有尽人道,方能入仙道,而仙道永远不能脱离人道。同时又将“仙道贵生,命由自己”的积极的生命观贯彻到自身思想、宗教实践和境界追求等诸多层面,这也是他在医药学领域进行探索和取得成就的巨大动力。美图欣赏
米兰大教堂
摄影:韩胜斌老师
鴛鴿创作作者简介
文字由王利敏、甄雪燕、赵歆(北京中医药大学三位副教授)原创,标题为作者新改;全身画像由王东方创作、薜永年题款,李俊峰提供。铅笔画像创作鴛鴿。
上文于01年4月19日,在《中国中医药报》文化版刊登,中国中医药网同步刊载:
转载请注明:http://www.offidachina.com/hgzf/67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