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养我长大我陪您变老崇阳一家四个儿子
灶台上刚洗好的蔬菜还在滴水,电饭锅里新煮的米饭正冒着热气。将近80岁的刘孝老人静静地坐在饭桌旁,等着大儿媳宋柳梅和二儿媳舒清秀为她准备的可口饭菜……
近日,记者走进崇阳县白霓镇大塘村杉木桥苏家时,见证了一家特殊的“婆媳关系”。
聋哑婆婆辛苦养育儿子长大
一日三餐,看似简单,但在这个家庭,却一餐也不能偷懒。“婆婆小时候因发高烧用药不当导致双耳失聪、说不了话,智力也出现障碍,生活不能完全自理。”宋柳梅告诉记者,婆婆与公公是年结婚的,两人先后于年、年、、年,生下了四个儿子。她老公就是其中的老大。
“公公目不识丁,且视力极差,几近半盲。那时,家里也极其穷困,仅有两间破屋,而且公公还有两个光棍哥哥。”宋柳梅说。
在那个缺衣少食的年代,这个家庭的贫困程度可想而知,尽管公婆从早忙到晚,但土里刨出的粮食无法填饱一家人的肚子。无奈,年,四弟出生后尚未满月,公公婆婆不得已忍痛将他送给同村的一夏姓人家抚养。
年,公公病逝,在这前后,他的两个光棍哥哥也相继离世,聋哑婆婆无法独自承受家庭的重担,有一餐没一餐地度日。
因失怙家贫,他们的3个儿子也先后从小学辍学。
老大苏宏恩12岁起跟人学篾匠,他勤奋好学,懂事孝顺,年二伯父去世时没钱安葬,全靠他到附近的庄村帮人编篾垫换来元钱,买回棺材将二伯父安埋。
老二苏细恩、老三苏吉恩年纪小小就背井离乡,跟着村里的大人一起到广东、浙江打工。
好在,兄弟几个勤劳、团结,互帮互助,日子逐渐好转。他们不仅全部娶妻生子,而且都在县城买了房。如今,老大、老二都在广东铺木地板,老三在温州一纸箱厂务工,三兄弟月收入均近万元。与此同时,送人抚养的老四夏志义,也经营起了医药生意。
妯娌接力照顾聋哑婆婆
兄弟几个在外打拼,家中的残疾老母始终是他们最大的牵挂。为了让丈夫安心务工,年,宋柳梅刚嫁过来时,就主动向丈夫提出,自己辞去外面的工作,留在家中照顾婆婆。丈夫听了甚是感动。就这样,宋柳梅一边操持着农活,一边细心照料婆婆的饮食起居,每天洗衣做饭、端茶倒水,没有半点怨言。她精心搭配婆婆的饮食,既考虑到营养,也考虑到婆婆的牙齿不好,换着花样给婆婆调口味。在她的精心照料下,老人衣着整洁,面色红润,很少生病。
年,老二和老三相继成家,宋柳梅肩上的担子也开始变轻了——因为二弟妹舒清秀和三弟妹姜金娥也开始帮忙照料婆婆。
尤其是舒清秀,自从嫁过来后,几乎放弃了所有外出工作的机会,甚至包括自己的爱好,17年如一日地精心照顾婆婆,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婆婆年岁渐高,经常生病,药不离身,她总能悉心妥善安排。她也从来没跟婆婆红过脸,总能让老人顺心、开心。
“因为大嫂给我们做了一个很好的榜样!嫁过来以后,看到她照顾婆婆的样子,我打心底佩服,也暗自发誓要像她一样做个有孝心的人!”舒清秀说。为了与母亲沟通,她们妯娌几个还特意跟人学哑语手势。
“她们几妯娌,几十年来一直这么坚持尽心、用心照顾婆婆,真是太不容易了!”大塘村村干部刘毅感慨。
刘毅说,这些年,每次他入户走访时,总能看到老人的儿媳们照顾她的情景,这两年村里的扶贫车间建起来后,舒清秀开始到车间务工,但无论刮风下雨,她每天总会按时回家给婆婆做饭吃。
全家人特定“孝母节”
年国庆中秋长假期间,刘孝到塘边摘枣时,不慎跌入水中,因而受凉患上重感冒。当时,在家负责照顾她的宋柳梅吓得惊魂未定,第一时间打电话将这事告诉了正在广东惠州务工的丈夫苏宏恩。苏宏恩闻讯后,迅速联系在深圳和温州务工的两个弟弟,约好一起回家探望母亲。母亲见到儿子、儿媳全部回家后,高兴得像个咿呀学语的孩子,眼角还闪着泪花。
“从小母亲拉扯我们长大,特别的不容易,父亲又走得早,现在母亲老了,咱兄弟几个一定要好好孝敬她。”在中秋节当晚团圆宴上,苏宏恩提议,除了每年春节兄弟们相聚孝敬母亲外,今后还应把中秋节定为家庭“孝母节”,今后每年的这天,除过继夏家的小弟外,兄弟几个无论在哪,都要回家探望母亲。???
“我虽被人抱养改了姓,但母子兄弟血缘关系仍在,我也要尽一份孝!”夏志义当场提出异议。
从那以后,每年中秋节,苏家四兄弟老小十七八口人,齐齐赶回老家,给老母买新衣新鞋,酒席上唱祝寿歌,乐得老人脸荡笑波。
记者了解到,他们兄弟4个除了每年轮流在老家陪伴母亲,还每天还通过手机连线,监看母亲生活状况。他们还凑了元钱,为母亲买了洗衣机、电冰箱、空调等全套家用电器。母亲因风湿病长年疼痛,经营医药生意的夏志义,就包揽了医治风湿病所需的虎骨膏、虎骨酒等,还特意为母亲定制了轮椅……
他们弘扬传统美德孝敬老母,也赢得了乡亲们盛赞。
来源:咸宁日报全媒体记者:马丽娅 通讯员:王旺国网络推广|影视摄制|活动策划|电商运营
LED广告车|宣传片制作|技术开发|项目孵化
商务合作:-
投稿加小编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offidachina.com/hgzf/72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