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十二生肖间的B格差的这么多
龙自古作为我们中国的第一神兽,上能呼风唤雨,下能大威天龙。而马啊、虎啊、牛啊也多多少少跟威猛、潇洒、勤劳这种褒义词沾点关系。
然而大家开发的词汇对猪猪啊、蛇啊、鼠啊这些可能就不那么友好了。
不信你看,鼠目寸光!狼心狗肺!尔等鼠辈!人心不足蛇吞象!……
此时此刻有人表示不服气!凭什么他们就能属龙?为什么我不属凤凰?为什么我不属麒麟?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不要慌小场面)少女阿亭
兰亭国文新晋打工仔
还有人要问,为什么是这十二种动物当十二生肖?这就要从昨天的天干地支开始说起了(没看的回去看!)
起初的十二地支为:困顿、赤奋若、摄提格、单阏、执徐、大荒落、敦牂、协洽、涒滩、作噩、阉茂、大渊献。
简化后的版本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然而,我们先人的智慧是无穷的(还不是因为懒),最后选择了十二种动物来代表十二地支。于是就有了,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已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不会吧不会吧,不会有人不会背这个吧)那至于为什么选择这十二种动物来表示呢,接着往下看吧。
首先,有一种说法是与佛教有关。
根据汉传佛教的经文记载,佛祖菩萨曾经化身为这十二种动物镇守四方,保人界平安。
千手观音,化身为鼠。普贤菩萨,化身为龙。文殊菩萨,化身为兔。……因为是菩萨的化身,所以当时也不存在B格高低的问题……但是,这种说法存在一个巨大的漏洞。从出土的相关文物来看,在战国末期到秦朝这段时间中,就已经有了十二生肖的记载,而佛教传入中国还是几个世纪之后的事情。还有一种主流学说,就是习性说。子(鼠)(午夜23时至1时):
在一日中,子时是一天的最后时刻,也是新一天的开始。在十二生肖中属于鼠。
丑(牛)(凌晨1时至3时):
丑时指的是黎明前的黑暗阶段。据说是牛开始日出耕田的时刻。在十二生肖中属于牛。
……
寅(虎)(凌晨3时至5时):
在一日中,天方大白之时,正是老虎开始活动的时刻,因此在十二生肖中属于老虎。
亥(猪)(晚上21时至午夜23时):
在一日中,亥时是一日将尽,要迈向明日之前时分。在十二生肖中属于猪。
而这其中,更是穿插着许多神话故事。排序说
传说轩辕黄帝要选十二动物担任宫廷卫士,猫托老鼠报名,结果老鼠忘了,从此猫见老鼠就寻仇。原本推牛为首,老鼠偷偷爬上牛背占先机。虎和龙不服气,被封为山神和海神,排在牛的后面。兔子不服,要和龙赛跑,兔子跑到龙前面。狗不乐意,一气之下咬伤兔子,被罚倒数第一。蛇、马、羊、猴、鸡之间还经过一番较量,最后猪跑来占据末席。插队说
老鼠和牛马羊等当选十二属相后,老鼠说:"我应该摆在第一位。"牛、马、羊它们不服气,说:"你凭什么排第一位呢?"鼠说:"我大,所以我要排在第一。"牛马等忍俊不禁笑了:"你有我们大吗?"老鼠说:"我们几个争了不算数,还是让人来说吧。"牛马羊等都同意让人来评议。于是它们商量了办法:由牛领头,马、羊、鼠先后一个接一个从大街上走过,看人们怎么评议。在大街上,牛走过来了,人们说:"这头牛很壮。"马过来了,人们说:"这匹马真高。"羊走过来的时候,人们说:"这只羊很肥。"最后,老鼠大摇大摆地挺着肚子走过来,人们看见大街上突然走出一只大老鼠,都追着它喊:"好大一只老鼠呀,好大的一只老鼠呀!"这样一来,牛马羊也无话可说了,让老鼠排在了第一位。过河说
很久以前,玉皇大帝为了配合十二地支,决定选拔12种动物作为十二生肖的代表。他选择一个湖中的小岛当作比赛的终点,并且告诉所有的动物,只要能在前12名到达终点,就被录取。
所有的动物都参加了这项比赛,但是猫和老鼠却最先抵达湖边,它们眼望着湖中的小岛,却因不会游泳而无法渡水。这时后面跟来一只水牛,老鼠和猫央求水牛载它们一程,水牛答应了,就让它俩骑在背上渡水。
当它们游到半途时,老鼠突然起了恶念,于是趁着猫不注意的时候,偷偷把它推到水里,并且催促水牛快点上岸。
老鼠终于赢得了十二生肖比赛的冠军,而后面紧跟的是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落水的猫虽然拼命挣扎着游上岸来,却因排在第13名而失去了这份荣誉。
从此,猫对老鼠怀恨在心,而这种仇恨也世世代代延续下来。直到今天,只要猫一看见老鼠,就一定要把它吃掉才甘心。
当然了,我们的传统文化里还有关于十二生肖婚配论,简单的给大家展示几句,你们感受一下。
自古白马怕青牛,
羊鼠相交一旦休。
蛇虎婚配如刀错,
兔见龙王泪交流。
金鸡玉犬难躲避,
猪与猿猴不到头。
龙虎相斗,
必有一伤。
两只羊活不长。
两虎不同山。
青龙克白虎。
虎鼠不结亲。
还有一句专门针对女性的,“虎进门,便伤人”,我真是!
¥%……还有把生肖跟运势、性格绑定的。比如算命先生说我属龙,以后黄袍加身天天大鱼大肉……
小编只想告诉大家,
属龙的未必就飞黄腾达,
属鼠的也未必就鼠目寸光。
大家且信且珍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文章已于修改转载请注明:http://www.offidachina.com/lsjz/41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