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湖州晚报刊发熊亮散文诗端午
新书预告敬请 一
疲于奔命,疲于抗争,干脆,借一条南方的河流就这样飘零!
楚风已成陈迹,不曾朽坏的是高洁的九章。
乘长风驭九龙,你还在北征的路上,扬起的尘土弥漫在山岗,为暴风为骤雨。
一声长叹,震荡了山河。
虎啸龙吟本该是你的盛大演出,秋兰为佩是你的卓尔不群。
五月的江水早融进春花凋零的清香,高飞的孤鹤在云间淡出。
一杯浊酒,醒了长夜。
一个姿势,壮了诗魂!
三
一点都不难懂和深奥,两千多年前的《楚辞》还是那样的墨香如初,日久弥深的是诗人的心底忧愤。
一发不可收拾,一如江水在日夜奔腾。
一条在江水里被网住的锦鲤,一架蒙尘的编钟,一瞬是多长?
问天,无语。问江河,万年。
飞跃的姿态划过,凤凰消失在云海。
江水依旧沉默,夕阳黯然。
生死亦大矣!生与死的抉择,宣泄与暴力,都不是要义。生,应高于星辰;死,要烛照时空。
记不清多少次的昂首长啸,松涛阵阵。
可是,夕阳就要下山了,山那边也要被黑夜包裹。
你的心声,无需再向谁倾诉,于是你走向浩瀚。
家国与性命融为一体,理想与幻灭交织,追问与自嘲。
从此,暴雨雷电成为水底的沉沙。
从此,茫茫托举起伟岸。
从此,天地任你安然。
六
一个伟大的人,悄然走向浩浩的波光。
那些曾经的撼动山河的颠沛、呐喊,都成为波光的一部分。
鱼儿在他的光辉里安然,连天地也是。
无法逆转的光阴,无法逆转的心境(耗尽了的热血,化作无形)。
汨罗江的水连通长江,直达无垠的东海,你,原本是海的娇子。
你的文字穿透江海湖泊的风浪,与九天的星辰辉映。
罢了,尘世的月色照不了微尘的前程,于是,沉睡,于是绝情于无情的月色。
骊歌,无声。
九歌,与水合流。
罢了,宏图收起,选一个仲夏的第五日,作为时间的结束,然后凝结为历史的一个坐标。
风卷残云,那必定是你的精魂在九天巡游。
颠沛流离成就伟大的永恒。
.6.3于亮书堂
熊亮年生。江西省作协会员,资深媒体人,南昌航空大学文法学院客座教授。出版散文诗集《破茧》《清明》《梅》《马头琴短歌行》《秦俑》《等谁—壁画书》等。《江西散文诗》主编。
散文诗是文学皇冠上的明珠
让我们一起爱散文诗吧
祝所有良师益友们端午安康
瑞鼠吐宝照见文明——江西省博物馆新春生肖展观展记熊亮
前
言
一个志愿者的初体验,一次十二生肖的邂逅。行走在馆藏文物之间,如同步入璀璨的文化宝库。与文物对话,倾听来自远古文明的声音,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战国金虎符陕西省西安博物院藏
志愿者的初体验
这个春天有点冷,但寒冷和疫情挡不住文明的进程。年3月27日至28日,江西省博物馆连续两天组织了新馆志愿者专场试体验活动。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宅家良久,我有幸受邀参加活动,心情有些激动。
新馆位于南昌市青山湖区赣江北岸。我们志愿者一行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有序排队,测体温,消毒,保持安全距离入场参观。
江西省博物馆新馆一角
据工作人员讲解,新馆从年开始建设,历时三年完成,建筑面积平方米,展陈面积平方米,是具备高水平科研文保能力、提供智慧化创新服务的现代化综合性展馆,也是江西省文化地标性建筑。
新馆融合多种现代技术手段,全图景展现江西文化特色,高质量满足观众需求,为观众呈现一场文化盛宴。本次体验活动开放了三个展览:“红色摇篮”“物华新诗——赣鄱非遗馆”和“瑞鼠吐宝——庚子鼠年新春生肖文物图片联展”。
“红色摇篮”展厅采用全新的结构布局、丰富的图文展示、震撼的复原场景,追忆峥嵘岁月,令人感受先辈们崇高的品质和大无畏的革命精神。“物华新诗——赣鄱非遗馆”主要展出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华丽精致的夏布织造工艺、巍峨的古戏台、栩栩如生的面塑……还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精彩技艺,以及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所有这些通过丰富的数字多媒体进行立体化展示,可听、可看、可触摸,让非遗真正“活”起来。“瑞鼠吐宝”是江西省博物馆联合中国文物报社和国内28家兄弟博物馆共同推出的新春生肖文物图片展,通过丰富的文物展示中国独特的生肖文化,这些文物也成为鲜活而直接的生肖文化印证。因为一向对生肖文化比较感兴趣,所以我对这一部分格外 在“瑞鼠吐宝”展厅有一件奇异而神秘的青铜器——商代伏鸟双尾青铜虎格外引人注目,矗立于博物馆中心广场的大型雕塑《时空》即是以其为原型设计的。
商伏鸟双尾青铜虎年出土于江西新干大洋洲江西省博物馆藏
这件青铜虎为商代文物,年出土于江西省新干县大洋洲。青铜虎不仅造型奇特,神态诡异,而且体量大,长53.5厘米,高25.5厘米,是迄今发现存世最大的青铜虎,被誉为“虎之王者”。虎身布满纹饰,形象生动,威武勇猛,尽显王者之气。最独特的是其双尾造型,一只小鸟悠然自得地坐在虎背上,鸟不离虎,虎不惊鸟,两者相融,浑然一体,一派和谐景象。更令人不解的是它的用途,其通体采用立体圆雕,内空无腹底,顶部虽然有盖却不能打开,不同于任何一种青铜器物,显然不是一件日常使用器。为什么会有这么奇异的造型?它的功用是什么?令人迷惑不解。在大洋洲出土的件青铜器中,有53件带有虎的形状,如虎耳方鼎、虎耳虎形扁足圆鼎等。这些器物的虎形纹饰多做行走状,以圆雕或高浮雕形式出现,带有明显的写实倾向,与中原地区以“饕餮”纹装饰的夸张虎形象明显不同。商代伏鸟双尾青铜虎是大洋洲青铜文化的重要符号,说明早在年前,大洋洲地区已经拥有高度发达的青铜文明。
据甲骨文记载,商代曾有一个位于南方的方国“虎方”,有学者根据大洋洲出土的虎文化符号器物认为,赣鄱区域为虎方所在,因而推断此青铜虎或许是虎方国的文化图腾。虽然目前尚无定论,但是透过青铜虎我仿佛看到了虎方国的影子,一个青铜王国的影子。
“上古神器”龙形觥
十二生肖中,龙是唯一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对应物种的生物。古代留下了很多关于龙的文物,比如距今年历史的红山文化时期的红山玉龙、距今多年的二里头文化时期的绿松石龙形器等。可以确定,龙的形象很早就成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图腾。
在“瑞鼠吐宝”展厅有一件龙形觥与青铜虎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件青铜器于年出土于山西省石楼县桃花者村,属于商代晚期方国文化系列。传说此青铜器是姜子牙用于施法的“上古神器”:相传姜子牙的岳父是一位隐士,多年潜心钻研巫术,他看出商朝的气运已尽,便暗中指点姜子牙制作了一件酒器。姜子牙通过登坛作法,能赋予酒器一种神秘的力量,对商纣王进行诅咒,以加速商朝的灭亡。纣王得到消息后将姜子牙的岳父施以酷刑处死,姜子牙只能含泪把这件酒器作了岳父的陪葬品,从此这件酒器便长眠于地下。这便是我们今天见到的龙形觥。
商龙形觥年出土于山西省石楼县桃花者村山西博物院藏
传说终归是传说,眼前这件龙形觥丝毫看不出有“上古神器”的能量,相反其独特的造型倒给人一种萌萌的感觉。此器高19厘米,长43厘米,宽13.4厘米,由山西博物院借展,被国家文物局列为国宝级文物。龙形觥长腹弧鼓,后端截平,背部为弧曲形长盖,内有横榫与器腹扣合。盖面中央有一蘑菇形钮。器身口沿外附有两对贯耳,用来把龙形觥吊起加热。另一端没有封口,用来散发蒸气。器物底部有长方形矮圈足,放置平稳。其整体如一艘停泊于水波中的龙舟,造型独特,故名“龙形觥”。器身遍饰华丽精美的图案,盖面为逶迤的龙身,与器物前端的龙头相衔接,两侧衬以漩涡纹和云纹。特别是图案中出现了鳄鱼的形象,这在古代青铜器中是独一无二的,也更赋予了这件青铜器几分神秘的色彩。
龙形觥穿越历史,荡波而来,那斑斓碧绿的觥身光华闪烁,似有酒香隐隐溢出,令人神往。
铜镜照见历史
历史像一位老者,更像一面镜子。与青铜虎和龙形觥不同的是,面前这面铜镜照见的是一个短暂王朝的兴衰。
铜镜一般是用含锡量较高的青铜铸造而成,制作精良,图文华丽,形态美观,铭文丰富,是古代文化遗产中的瑰宝。铜镜最早出现于商代,多用作祭祀礼器,在汉代逐渐传入民间,成为人们必备的生活工具,而将十二生肖纹饰应用于铜镜的纹饰装饰则始于隋代。
隋十二生肖四神纹铜镜河南省安阳市博物馆藏
此次“瑞鼠吐宝”展出的这面隋代十二生肖四神纹铜镜,是比较罕见的以十二生肖为题材的铜镜。镜体呈圆形,上有圆钮。钮座外凹面有双线方格,方格四外角与V形纹相对,V形纹内各有一兽面纹。方格与V形纹分割的四区分别配置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灵,围绕四灵环写楷书铭文:
阿房照胆,仁寿悬宫。
菱藏影内,月挂梦中。
看形必写,望里如空。
山魑敢出,水质惭功。
聊书玉篆,永镂青铜。
外圈饰以十二生肖纹样,图案呈十二格排列,每个格中一个动物纹样,外缘为锯齿纹。这种分格的十二生肖纹,是隋代铜镜中最具特色的纹饰。隋代虽然是一个短暂的王朝,但其为唐代文化的繁盛奠定了基础。
隋代铜镜的纹饰图案布局结构严谨,刻画精致细腻、灵动传神,工艺精美,繁华富丽,彰显出较高的工艺水平。这种以灵异瑞兽、十二生肖为主的图案格局也被后世历代所借鉴,成为铜镜的代表性纹饰。
这面铜镜所照见的不只有光辉灿烂的文化,也有令人感慨的兴衰。隋炀帝所追逐的玉树琼花和盛世浮华,在扬州运河帆影里升起,在四神纹铜镜中落入如也的空空。“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面对铜镜,追思历史,那些过往繁华都成镜里烟云,最终留下的唯有时光的咏叹。
生肖艺术在民间
十二生肖的形象并不局限于铜镜,千百年来生肖造型与民间艺术广泛结合,衍生出十二生肖瓶、十二生肖花钱、十二生肖手镯等不同形式的生肖文物,同时赋予了文物吉祥安泰的美好寓意。
比如,辽宁省博物馆借展的宋影青长颈十二生肖瓶。此瓶瓷胎较粗,挂青釉不到底,直口,下四系环,颈部塑贴十二生肖、四神及佛像。其形态与景德镇影青瓷瓷质极薄、釉细白而青的传统特征有所差别,多了一些粗犷古雅的味道。而广东深圳博物馆借展的宋青白瓷素胎贴塑十二生肖塔式罐则胎质细腻,胎体坚致,光素无釉,呈现出另外一种精致美感。此罐呈圆形,大口,平沿,粗颈,鼓腹,圈足。最上面有带镂空壶门状七级佛塔式盖。器身贴塑四灵及人形十二生肖,近底部雕刻双层仰莲纹。此罐也是宋代十二生肖瓷器中的精品。
清铜八卦十二生肖花钱
广西桂林博物馆借展的清代铜八卦十二生肖花钱,也是曾在民间广泛流传的一种形式。花钱是“厌胜钱”的俗称,起源于西汉,是民间用作吉利品或辟邪物的古钱币。“花钱”正面有文字和各种吉祥语,十二地支名称与十二个属相图案相对应,环成一圈,刻画生动,十分精美。中间一枚圆孔,宽缘。背面为八卦纹与各自三爻的符号相对。花钱不作流通货币,仅供佩带玩赏之用,一直到清末民初仍有铸造。
如今,这些民间文物安静地躺在展柜里,从中我们是否可以读出古人对生活的美好憧憬和对艺术的不懈追求?
结语
时间过得很快,却又感觉如此漫长。那些文物用了几千年的时间,才走入我们的视线。而我们是否会用一生的时间去与它们对话,读懂它们隐藏的秘密?
短暂的参观体验结束,走出场馆,天高云淡,阳光灿烂。文明也是如此吧!一瞬间的定格,或许成为千百年的闪光,我们走在光里,追寻的脚步永不停息……
作者简介
熊亮,江西散文诗人,资深媒体人。
祝所有良师益友们端午安康
诗意、文明及天籁
——熊亮长篇散文诗《编钟》赏析
文/三月雪
熊亮是一个执着于散文诗的作家。第一次读到他的作品是年,《中华瑰宝》杂志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征文活动,熊亮的散文诗《长城》获得一等奖,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们知道,散文诗介于诗和散文之间,体裁界定比较模糊,行文既要有散文“形散神聚”的特征,又要有诗歌的深度和内涵,写好了不容易。在这方面,熊亮对散文诗的理解和把控可以说做得非常到位,无论是文字驾驭还是主题呈现,都游刃有余,且独具特色。特别是他创作的一些长篇散文诗更体现出作者深厚的文学素养和写作技巧。他最新创作的《编钟》就是一篇长篇散文诗力作。
在很多人眼里,编钟只是一种乐器,是承载了历史信息的文物,与其他青铜器并没有什么不同。但在作家眼中,编钟具有更深刻的文化信息和文明特征,那穿越数千年的钟声,仿佛依旧可以唤起中华礼乐文明的诗意情怀。《编钟》便从不同的角度为我们解构了独特的编钟文化,带我们走入远古文明的天籁之音,在韶音雅乐之间找回已被岁月冲淡的诗情画意。
熊亮的散文诗选题宏大,善于抓取不同的叙述角度,加以提炼糅合,挖掘意象背后的文化背景及文明象征。《编钟》共分为二十二章,每章一个不同的主题:从部族游猎到歃血为盟,从白雪幽兰到梅花三弄,从竹林听雨到高山流水,从生查子到竹枝词,从大武韶乐到铭文记事,从曾侯乙到海昏侯……所有意象最终统一于编钟这一大主题,有破有立,相容相合,于宏大中有细腻,在豪迈中见柔婉,体现出编钟“从混沌走向文明之礼”,以青铜承载文明音律的文化属性。
熊亮的散文诗还注重语言的锤炼,采取多样化语言表述,夹叙夹议,或直抒胸臆,或隐喻抒情,呈现出多姿多彩的诗歌化语言特征。《编钟》在用词和断句依据不同的表述对象呈现出不同的风格,力求用词准确,表述清晰。没有故弄玄虚,没有无意义的意象盘绕,没有华丽辞藻的堆砌饶舌。文字在平凡的叙述中自然流淌,如同一条穿透远古的河流,时而湍急跌宕,时而静谧安详。编钟也承载着青铜文明在这样朴实的文字中演化成诗意的咏叹,最终归于天籁。“不老的青铜,不老的编钟,欢喜这样自然的声音,雪花开始飘降,一个音符启航。”当钟磬之声“在岁月的河流中绽放朵朵云霞”,所有的苦痛悲愁也都被天籁消弭……文明是不会老的,编钟的音符会永响于时空,与天籁同在。这就是《编钟》所体现的对中华文明的深度思考。
《编钟》给人的阅读体验是庄重和谐又轻松愉悦的,读罢掩卷,余音袅袅。在晨曦一缕阳光和鸟鸣中,聆听远古韶音诗意的回响……
庚子闰四月初七于瀛东梅雪斋
作者简介:三月雪,本名王亚中,诗人书画家,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北京《中华瑰宝》编辑部副主任。
风声
熊亮
1
在淡泊的淡墨里听到了山里的风声,老酒的香在茅屋飘散。不可触摸不可追回的流光,在溪水静默着,波纹却不曾荡漾。风声,从一个驿站走过一个驿站,卷着春花的浅笑,携来秋月的豁然,我在风声中顿悟-----应声而至的决绝,一种撕裂的感觉。一枝莲花在风声里白里透红,云霄之上没有白鹤,孤云在飞。笔墨下的风吹动窗户纸,室内隐约有棋子落下清脆,只是,人呢?光影在转动,鸟鸣、水流、吟哦,各色声音在转动,转动的风声哦,看见了莲花悄然凋零时光苔痕吗?2大西南的民歌在风中唱起来。古老而简单的唱词,配合天籁一般的飞瀑声响,民歌从淳朴的喉咙喷涌。高举的酒杯,映照高大肥硕的芭蕉、凤尾竹。轰然的飞瀑,震天的铜鼓,轻扬起来的彩裙,风,在旋转。银饰、钢刀,都在山风中醉酒。3那是奈曼旗沙海的风,茫茫的沙山,信步靠近,一股浩浩漠风便包裹住我。沙是静止的,寂静到极点。无法想象,连绵起伏的山,竟然是沙的组合。越野爱好者驾驶越野车在沙山的陡坡上上下下,一只小甲壳虫一样滑稽。风吹寂寥---这就是瀚海,这就是契丹的龙城。4山峰。山风。舟曲阿让山。舟曲的朝水节。风吹在双肩,洁白的哈达更加洁白。云在山峰缥缈。四面八方的各民族兄弟聚集在节日。盛大的巴寨朝水节,云海中许多传说在鲜活。汉家的花枪、藏家的多地舞,纷呈演绎多元文化的融合。风在峰之上,风在歌之中。5雨,灌进风里。风,裹挟骤雨。我,在大西北遇到三场风雨。兰州、银川、西宁。久违的风雨,在大西北下,不过,下的时间都不长。大约每场都是不超过十分钟,兰州的稍微长一点。我从南方迎着风雨去大西北,又从兰州的风雨中飞回江南。风驰电掣,风轻托高空的云,由黑变白,有阴郁走向灿烂-----06-23
绘声绘影,是文字的一种特殊的其它载体无法替代的功能,散文诗更应该具有这样描摹自然声音现象并将之升华,表情达意的言简意赅的能力。《风声》是我试图在有限的篇幅里,用自然的风声融汇诸多意象元素,传达内心独白。散文诗是种高雅的文体
熊亮
高雅,从来不是与世俗向背的,高雅应该是让雅的走下神坛,让俗的褪去低俗的粗陋。散文诗就应该是有这样神奇功能妙用的纯粹的文体。这是我从散文诗阅读散文诗苦心写作摸索后得出的心得体会。散文诗的各种长短,前人之述已经非常丰富。各种流派纷呈,各路大咖竞技。我认为,散文诗之所谓是高雅,就在于走出小情感,成就大悲悯。走出小地域,纵横大八荒。散文诗的内核离不开感与情。感、情,最忌讳直白,当形成文字,更要有文字的雅韵。古往今来典籍的文字无一不是脍炙人口流传于世间,为何?在于行云流水一样的遣词造句,在于谋篇布局。如果诗文,没有了雅的装饰,便与闹市中讨价还价、当街赤膊打架,毫无区别。散文诗的雅,不是虚伪,不是口号,是内心充盈后的娓娓道来,是把苦痛化解后慢慢的用美学的形式表达,最终的目的是净化人心。所谓文以载道。让我们一起喜欢散文诗,爱上散文诗,读懂散文诗!各位路过的好朋友,此码值得一扫
以下是诗人熊亮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offidachina.com/lsjz/4189.html